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绿水青山论文范文资料 与绿水青山化丰碑(散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绿水青山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10

《绿水青山化丰碑(散文)》: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绿水青山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春天,嫩绿的小草调皮地冒了出来,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兴高采烈地和同伴们嬉戏着,融化的雪水汇成清澈的小溪,“哗哗”地响着.美丽的蝴蝶,像舞蹈家一样优雅地翩翩起舞,这里漂亮极了!你看,成排成片的落叶松,像威武的士兵,守候在北京首都的北大门;你听,寂静的森林里,鸟儿唱着美妙动听的歌,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精灵,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如今的塞罕坝充满了勃勃生机!

站在王尚海的陵墓前,就像站在父亲墓前的感觉一样,他们那代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让我敬佩不已.可以想象出当年的冬天,雪花在沙漠里飞舞,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所有的动物都冬眠了,只有王尚海,身穿破棉袄,头戴狗皮帽子,在昔日寸草不生的塞罕坝荒漠中,带领一群建设者,艰苦奋斗的场面.他们高喊着:活着为其奋斗,死了为其守候.这是何种境界,何等荣耀!

尽管现在的年轻人未必都能够理解,但是,父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塞罕坝人.经历了50多年,三辈人的共同努力,建成了总面积112万亩、资源总价值超153亿元、迄今为止世界上人类建立起的最大面积人工森林.这位首任林场场长和几代建设者共同创作的这部史诗,成为他们50年奋斗的精神财富.

愿你出走多年,归来还是少年.那是多么艰难啊.少年时期的那种梦想,活力,没受沾染世俗的清澈,那种蔑视日常的勇气,有多少人能够保持?

从坝上回来,我走进办公室,第一时间打开电脑,展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卫星云图,一弯深深的墨绿印入眼帘,塞罕坝机械林场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地扼守在内蒙古高原的浑善达克沙漠南缘,筑起了距首都最近的一道生态屏障,也筑起了距我们最近的一根精神支柱,她的壮举和信仰时刻激励我们,一起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是呀!这座绿水青山的丰碑,是植根于塞罕坝这片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由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过去的原始森林已变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从内蒙古高原南下的沙尘暴无遮无掩,频袭北京,而塞罕坝是必经之地.专家们断言:如不善加治理,不出50年,漠北风沙将使北京成为另外一座楼兰古城!

多么可怕的预言,多么骇人耸听的预兆.国家林业部为阻断京津沙源、涵养水源,1962年2月,决定在这里建立大型机械林场.从18个省市调集精兵强将组成了369人的建设队伍进驻塞罕坝.这支队伍当时平均年龄不到24岁,大中专毕业生占总数的40%,也是当时全国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林场.

他们“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读着这首艰苦却浪漫的诗句,遥想当年这群年轻人,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零下1.4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的高寒荒漠中艰难创业的情景,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的荡气回肠.

当年春夏之交,他们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栽下了1052亩松树.然而,由于气候环境恶劣,管理经验不足,林木成活率不足5%.由于成活率太低,塞罕坝林场面临解散的局面.

然而,林场的决策者们是一群不信邪、勇担当的人.为了表示征服荒漠的决心,总场党委书记王尚海把妻子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接到坝上安了家.他带领职工啃窝头、喝雪水,在一个叫做马蹄坑的千亩荒原上,搞起了造林大会战.30多个昼夜鏖战,千亩树苗根植地下.随着一棵棵幼苗吐出新绿,造林成活率高达95%.马蹄坑大会战告捷,开创了国内高寒地区栽植针叶树成功的先河.

望着这座不朽的丰碑,相隔的不仅是岁月,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从年少到现在还能保持三观一致实在太难太难了.她能世代传承,才是父辈们索要的最好的结局.

塞罕坝造林成功的消息不仅鼓舞了林场建设者,还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你可以随便走访围场的40、50后们,有谁没有去过塞罕坝机械林场栽过树?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不只是一次,有人去过几次都记不清了;有人一上坝就是一两个月,甚至是一辈子.例如,承德二中陈彦娴、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等6名女青年1964年高中毕业时,强烈要求到塞罕坝林场工作,并在这里扎下了根.“如果重新选择,还是塞罕坝!因为我的青春我的梦都在那儿!”今年71岁的陈彦娴告诉我,当年的塞罕坝不像今天这样风和日丽、鸟语花香.那时一年四季“白毛风”不断,狂风卷着雪花打在身上,经常把白茬羊皮袄冻透.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上一层霜,铺的褥子、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漫天飞沙,让人耳朵眼里都是细沙.尽管环境艰苦,可大家的创业热情始终不减,尤其春季争抢植树时,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

艰苦的环境改变不了林场人的创业意志.陈彦娴阿姨告诉我,王尚海一辈子扎根林场,把一家人的幸福全部贡献给了林场.1989年12月24日,68岁的王尚海因病去世,遵照他的遗愿,林场职工们将他葬在了马蹄坑,并将伴他长眠的那片林命名为“尚海林”.

我们来到“尚海林”的时候,天气特别好,在这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远处的山顶上有只老鹰在自由翱翔.老鹰的眼里有成群的鸟儿向林里飞去,太阳公公躲在婀娜的落叶松姑娘背后,露出了半边脸,让我感觉舒服极了.我们集体走在木质栈道上,这条栈道直通王尚海纪念碑,我认真阅读了碑文,感慨地跟身边的朋友说:王尚海和我父亲一样,都是抗日老干部,可惜都是在六十多岁就病故了!他六十八岁,我的父亲那时才六十六歲.我不知道这位王尚海是不是身上有伤,可是,我的父亲身上,却有着日本人、国民党人和美国人制造的.

他们那代人,活着的时候,很少想到自己利益的得失,想的是如何多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想的是让自己的亲人吃苦,比别人做出更多的贡献.我欣慰地看到,王尚海的半身汉白玉雕像前,摆放着两个花篮,我庄重地走上去,整理一下,默默地向王尚海的雕像三鞠躬,仿佛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身影等不知不觉两行热泪,滴入衣衫,我为我能有这样的父辈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为塞罕坝人还在缅怀父辈而感动等

绿水青山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绿水青山化丰碑(散文)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绿水青山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绿水青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