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灾后重建论文范文资料 与新生的旅游地: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灾后重建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18

《新生的旅游地: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本文关于灾后重建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灾害发生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当前灾后重建影响研究聚焦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探讨;现有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对灾害与地方话题亦缺少必要的关注.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案例,通过访谈法,借用地理学“地方”的理论对灾后重建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过程,探寻灾后重建影响下的地方形态、功能、活动和意义的变化.研究表明,白鹿镇的地方重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升级、生活空间的变革、地方产业的转型 、地方生活的转变,以及地方特性的重构和地方情感的强化等方面.灾后重建背景下白鹿镇的地方重构实质上是旅游景观、旅游活动和旅游形象对原有乡村景观、活动和形象进行替代的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地震”某种程度上成为白鹿镇发展的“契机”,借助灾后重建资本和政策的支持,白鹿镇实现了地方的“新生”,不仅修复了地震带来的破坏,还突破了原有的土地和景观问题以及地方发展的资金局限,实现了地方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关键词]灾后重建;地方重构;新生旅游地;四川白鹿镇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5-0059-12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5.011

1文献回顾

1.1灾后重建研究

灾害是特定时空下突然发生的,会导致物质环境的破坏、社会结构的混乱、社会成员的伤亡和社会功能的受阻的一个过程或事件[1].作为灾害应对的最后一个阶段,灾后重建关乎被破坏的社会如何重新恢复和建设的问题,影响灾区长远的发展和稳定,是受灾国家普遍重视的重要工作.因此,灾后重建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的意义也做到到学术界的重视和肯定.O’Brien等将灾后重建定义为通过系列活动使灾区重建完整的社会结构、重塑基本的社会功能和重新保证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安稳的过程[2-3].当前,对于灾后重建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房屋重建[4-6]、资源配置和可利用性[7-10]、灾后规划[11-13]和对灾后重建的影响[14-16]等方面.

在房屋重建方面,学者们关注不同房屋重建方式的区别及效果等话题,如关注捐赠主导型房屋重建方式和所有者主导型房屋重建方式之间的比较等[5-6].资源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是灾后重建资源问题的关注重点.学者们认为,对资源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因此注重对灾后资源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的探讨[7-8],并探讨不同资源的可利用问题和方法[9-10].在灾后重建规划方面,已有成果多关注灾后重建规划战略、政策和措施的制定.Nelson等提出灾后重建规划包括3个层次:个体与家庭的重建、社区重建和城市重建[11].Cooper认为,灾后重建规划体系包括整体重建规划、灾后土地利用规划、应急管理规划和具体项目规划等4种[12].

随着灾后重建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关注灾后重建带来的影响,重点探讨灾后重建对弱势群体造成的影响.学者们认为弱势群体由于信息、资本和权力的缺乏,容易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被忽略、排除,陷入更糟糕的处境,灾后重建成为弱势群体的第二次灾难,应该做到到关注和重视[4,14-15].Gotham提出新自由主义下的灾后重建模式不仅未能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反而加剧了不平等.灾后重建资金的分配不当强化了脆弱性和不平等的空间发展问题[16].Greenberg通过美国纽约和新奥尔良的实证研究发现,以市场为导向的灾后重建过程实质是“危机导向”,它是一个将大量的重建资金引向富裕、发达的地区,忽视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强化富裕社区,催化低收入地区的绅士化和替代,满足高收入群体利益的过程[17].

相较于国外研究,地理学对国内灾后重建研究开始较晚,且大量涌现于汶川地震后,侧重于灾后重建实践层面的问题,如灾后城镇规划[18-19]、房屋重建[20-21]、土地和人口容量问题[22-23]、重建模式及影响因素[24-26]等,对灾后重建的影响研究仍相对较少,仅有少量研究关注了灾后重建对乡村都市化[27]和政府满意度[28]的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灾后重建研究仍聚焦于灾后重建中规划、政策、房屋重建、资源管理和利用等问题探讨上,对灾后重建的影响及效度关注仍较少.与此同时,现有对灾后重建的影响研究主要关注灾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方面缺乏综合考量,更鲜有从整体社区、地方的角度去探讨灾后重建的社会文化影响.灾后重建不仅是一个政策、规划、补偿、新建的科技、法律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过程,对灾后重建地方整体变化关注的缺失不利于更深入、全面了解灾后重建的影响效度,也不利于对旅游地灾后重建工作的反思和评估.基于此,本研究以成都彭州白鹿镇为例,对比其在汶川地震发生前与重建完成后两个不同时期在地方形态、活动和意义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此探讨灾后重建给地方带来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拓展灾后重建的地方影响研究.

1.2地方理论

自19世纪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地方(place)一直就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热点[29].经过多年来不同的学术范式与思潮,地方的概念与内涵也在不断丰富[30].对于地方的研究,不同的人文地理学派都给予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关注地方的意义及人对地方的体验,重视日常生活中人与地方的情感连接,段义孚[31]、雷尔夫[32]等注重地方的主观建构过程,认为地方是一种“感知的价值中心”、日常生活体验和情感依附的中心[31].后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延续了前人的思想,强调从个体的情感经验*地方结构[32],认为地方与主体之间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构成相互定义并不断呈现动态变化的体系[3234].结构主義地理学者强调地方是镶嵌于(embedded)结构之中,是结构过程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亦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结构过程”[35].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从社会冲突的视角出发对地方加以阐释,认为地方不断地被权力和制度所建构,不能以静态、封闭的视角去理解地方的理解,而需在全球资本流动与积累的背景下探析资本与地方、社会关系之间的作用关系[36],强调关注资本主义下地方建构的政治经济学[37-38].

灾后重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新生的旅游地: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为大学硕士与本科灾后重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灾后重建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