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国时期论文范文资料 与民国时期大专院校戏曲专业设置考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国时期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03

《民国时期大专院校戏曲专业设置考察》:本论文可用于民国时期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民国时期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关键词】民国;戏曲教育;专业设置;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8-0075-02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力的戏曲教育专家,推动了戏曲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顺应戏曲市场发展对戏曲表演人才的需求,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了不同类型的戏曲专业,深入研究民国戏曲专业设置,对于民国戏曲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

一、戏曲专业设置融入新式学校教育理念

(一)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

民国的新式戏曲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复杂,如南通伶工学社,作为一个著名的新式戏曲教育学校,该校的办学目标是“从事改良戏曲”和“培养一般有知识之伶人”,[1]开设了国文、英文、音乐、历史、算术等西式文化课程,特别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人格的完善,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所不注重的.显然,开设这些文化课是借鉴了西式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戏曲教育都是由教师直接通过口授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死记硬背,并每天练习一些身段技巧.这种方法过于死板,无法让学生弄懂戏理,无法给学生以相应的表演方面的启发,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高压的学习方法,破坏了学生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新式戏曲教育则避免了这些不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专业设置在新式戏曲教育中较有代表性.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是民国戏曲教育的专业性院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制共7年,开设了国文、英文、法文等语言课和中国戏曲史、艺术概论、西洋戏剧史、西洋名剧选等中外艺术课程,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普及自由平等、 的价值理念,专门开设了公民课程.这使学校有了极大的吸引力,很多向往西式自由价值观念的学生正是被这点所吸引才投考戏专.戏曲表演艺术家关德咸就曾说:“后来听说有这样一个学校,并不像科班那样专学唱戏.同时也像普通学校一样,可以学习各门功课,我就请求我的父亲把我送到这里来,他也很愿意,并未加以反对.”[2]该校通过引入专科教学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使戏曲教育模式更加适应我国当时的戏曲教育形势,在继承我国传统戏曲科班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又植入了具备西方特色的戏剧学校教育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戏曲教育在理论体系上的不足.在保留科班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在戏曲教育中融入文化课和表演课,从根本上改变了戏曲演员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实践新式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教育手段来支撑,民国时期,各大专院校竞相实践新式教育手段,在引入西式教育理念的同时,较为注重引入西方的专科教育方式,引入新型教育体制.传统的“师带徒”戏曲教授方式,一般都是一个师傅带三四个徒弟或几个师傅共同带一个徒弟,通过言传身教,能够将基本功传授得更加细致.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培养出演艺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但由于规模方面存在的局限,培养的学生数量过少,影响力较小.

而新式戏曲教育则引入新式教育体制,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顺应时 展要求.当时各高校都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入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旧式戏曲教育讲究“口传心授”,“口传”讲究外在技能的学习,而“心授”则讲究“悟”,让学生通过琢磨体会去获得对表演技艺的感悟,实现学有所长.新式戏曲教育还通过创作这种方式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则能够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引入不同的教育方式,将学生分为戏曲和音乐两组,考虑到学生在青春期变声等因素,学校将没有歌唱才能的学生编入音乐组,学习文武场面及中西乐理,而对于那些在戏曲和音乐方面均无可造就的学生,则让其学习化妆、检场和服装等科目.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能够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新的教学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充分展现所学知识和本领.

二、戏曲专业设置突出实践性特点

(一)以传统文学的教育方式来实施戏曲教育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重视美育,对文学艺术更是极为推崇.在他的支持下,吴梅在北京大学开设词曲课,充分利用自身文学和戏曲的特长,采用传统文学的方式开展戏曲教育.吴梅的课堂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定位,课程就是词曲文学.吴梅不但在词曲课上向学生讲授传统词典名篇,还会仔细分析传统戏曲名篇的主题、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的世界中,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他还牵头让学生组建了一个词曲学社,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编一些词曲,他和学生们一起演唱.吴梅通过自己率先垂范,在北大引领了学习词曲之风,使北大的词曲之风日益浓厚.吴梅借助文学的手段在课堂上向学生讲习戏曲,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引起当时戏曲界的关注,一些对戏曲有所爱好的人都争相到北大观摩吴梅的课程.这些校外的戏曲爱好者和学生共同组成曲社,经常一起表演戏曲,这成为当年北大的一景,营造了浓郁的戏曲学习氛围.毕竟文学较之戏曲,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时间更久,积累的经验更丰富,戏曲教育采用传统文学的教育方式,拓宽了戏曲教育的思路,也使戏曲教育少走了不少弯路,这对于提高戏曲教育的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二)戏曲专业设置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民国时期的戏曲专业都特别强调实践性,但也不排斥理论性,而且将二者的水 融当作专业设置的重要前提.从戏曲教育的发展来看,旧式戏曲教育过于强调实践性,完全不考虑理论性,学生缺乏开阔的眼界,只能凭简单的重复练习来获得戏曲表演体验,学生成长受到较大制约.而新式戏曲教育在弥补理论教学匮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民国时期各大专院校戏曲专业设置特别强调实践性,往往会专门设置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体验戏曲的魅力,引导学生借助编剧、表演等手段参和到戏曲教育实践过程中.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践过程的结合,如教师在国文类课堂上出的题目是“演完失街亭以后的感想”,历史类的是“试述战宛城之本事”,地理类的题目则是“梁山泊在现在何处及其附近概况”[3]等等.这种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对戏曲的体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戏曲把握能力.

由于新式戏曲教育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更加符合学生的教育需求,学生将学到的戏曲教育理论融入表演实践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综合素质得以快速提升,成长为真正的戏曲人才.通过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新式戏曲教育的专业设置显然更加能够满足戏曲人才培养的需求.

民国时期,一些大专院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我国传统的戏曲科班教育模式同西方戏剧学校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多方引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和经验,用传统文学教育方法来强化新式戏曲教育,并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舞台实践结合,推动了民国戏曲教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能够从更深意义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民国戏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注释】

[1]苏移.京剧发展史略[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4.

[2][3]胡金兆.当代北京戏剧史话[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8.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民国时期论文参考资料:

民国期刊

结论:民国时期大专院校戏曲专业设置考察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民国时期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民国紫砂壶名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