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传教士论文范文资料 与近代美国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客观效果论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传教士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14

《近代美国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客观效果论析》:本文关于传教士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1830年2月,作为第一个被派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和雅裨理同行到达广州.而后,传教士卫三畏和医生伯驾也先后于1833、1834年来到广州.基于基督教拯救全人类的伟大教义,他们想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但传教活动所带来的客观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主观动机,可以说是收效甚微、事和愿违.

[关键词]传教士;教会;西学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2-0022-04

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打开了方便之门.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使美国人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的特权.1868年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清政府接受了自由移民和优待美国人在华办学条款.对于这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大多报以敌视、排斥的态度,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士人更是难以接受一种和自己信仰有诸多相悖之处的外来信仰.传教士开始尝试可以布道的各种途径.

一、创办报刊、翻译出版西书

报刊具有宣传迅速,传播范围广泛等特点,是被最早使用,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辅助传教工具.在传教士看来,只要抢先控制在中国出版的“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杂志”,“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脊梁骨”.

裨治文于1832年创办了《中国丛报》,该报记载了 战争前后20年间有关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办报宗旨是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邦的情报,其内容对美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有一定的影响,中美《望厦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就是根据该报提供的情报拟定的.

战争后,传教士所创办的报刊在数量及规模上大幅度提高,发行对象由平民转变为清政府的各级官员和上层士大夫阶层,发行方式也由之前的免费赠送转变为赠送和出售并行,这些报刊在内容上逐渐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且对列强的侵略活动大多视而不见,甚至特意美化,以图为其侵略活动制造合理的社会舆论.林乐知创办的《万国公报》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该刊采取了“孔子加耶稣”的宣传策略,将基督教教义、西方文化和中外时政融于一体,主要目的是为在动荡的局势中合法干预中国内政,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此外,美国传教士在这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1854年玛高温在宁波创办的《中外新报》;1872年丁韪良创办的《中西闻见录》,这是外国人在北京创办的第一个中国近代中文期刊;1891年林乐知主编的《中国教会报》等.

创设出版机构,将翻译、编辑、出版、发行融为一体,是将西方的思想文化介绍给中国,有效进行宣教的又一重要途径.1845年长老会在澳门创办了华花圣经书房,1860年迁往上海后更名为美华书馆,成为长老会的出版机构,并逐渐取代了1843年英国人麦都思创办的最早的在华翻译机构墨海书馆在上海的地位.1859年传教医师嘉约翰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局,除治病救人外还翻译出版一批医药和化学著作,著名的有《眼科撮要》、《割症全书》等.1876年格致汇编社主办的《格致汇编》(月刊)创刊,玛高温、卜舫济等人为该刊翻译撰稿.1877年,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倡导组织的益智书会在上海成立,1916年最终更名为中国基督教教育会,主要负责编辑出版教科书,美国传教士在翻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清政府官办的此类机构中美国传教士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1862年创设的京师同文馆聘请丁韪良和马士等人参和翻译工作,1867年增设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聘请林乐知、玛高温等人为其编辑出版书籍.

1887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创办的广学会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翻译和出版机构,据统计,广学会先后出书两千余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卜舫济等人是广学会的主要参和者.广学会发行最广的是《万国公报》,林乐知在该报刊载过多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其一是1896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印度隶英十二益说》的文章,竞鼓吹英国统治印度有12条好处,主张把英国的殖民统治制度搬到中国来.另一书是于1896—1900年编译的《中东战纪本末》,全书共16卷,是一部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资料、评论汇编,在书中披露了中国人在战争中暴露的积习和制度上的弊端,尽管该书被誉为是一部疾呼“变法救亡”的著作,但林乐知在该书中把日本侵华说成是“义战”,主张战争的责任在中国,更是为外国入侵中国作辩护,这无疑在为其侵略行为制造社会舆论.此外,广学会还出版了林乐知的《中西关系略论》、《列国岁纪政要》,丁韪良的《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著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自办的翻译出版机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以及中日甲午战争后留日人士及翻译日文书籍的逐渐增多,美国传教士的地位逐渐动摇.五四运动之后,大部分美国传教士转向中国的高校、出版机构等工作,业余做少量的翻译.

二、创办教会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其真正目的也不是为了发展教育,而是为了吸引教徒,并通过他们对中国施加全面的影响.1830年2月,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贝满学校,这是美国传教士在华建立的最早的学堂.办校初期,学校的政策非常优惠,不仅免收学费,还常有补贴.但由于中国人民对传教士一惯报以敌视的态度,对他们的办学动机及办学方法疑虑重重,一时间谣传四起,于是“虽备加优待,而学生仍寥寥无几”,中途退学者甚多.这一时期的教会学校大多停留在小学阶段,学校规模及数量都很有限,学校大多设在沿海地区.

1860年以后,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通商口岸不断增加,同时传教士取得了进入内地自由传教的特权.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风气逐步开化,崇尚西学的人不断增多.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列强在华开办的企事业增多,也迫切的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教会学校的数目和在校生逐步增多,教学程度也相应有了提高,学生也由穷苦孩子转为富家子弟或官僚、买办子弟.此时的教会学校已不再停留在小学的水平,开始出现一些教会中学甚至是教会大学,教育模式也有所改变,建立起仿西式的正规教学体系,同时教会女校也逐渐兴起并发展.据统计,到1898年,美国传教士已在华创办初等学校1032所,学生16310人,中等以上学校74所,学生3819人.

进入20世纪,教会办学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实行了新的学制?废除了科举,教会学校及在校学生数量大增,学校层次也较高,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到1914年,美国在中国开设的初等教会学校已近2000所,学生约45000人,中高等教会学校28所,学生约23000名.“五四”运动前夕,教会学校遍布各地,已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组织严密的教育体系,这些教会学校

传教士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近代美国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客观效果论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传教士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传教士dc漫画在哪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