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互补论文范文资料 与对峙和互补中城和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互补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03

《对峙和互补中城和乡》:本论文可用于互补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互补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学习、研究中国文学的,2000年以后,我的学术研究就开始转向对城市研究,特别是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关注.这个变化既跟我的工作变动有关,也跟我的学术兴趣转移有联系.1995年我分配到同济大学工作,这是一所以城市研究著名的工科大学,城市研究学科特别强大,我就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研究领域转移到城市文化上来;2010年调到上海戏剧学院这样一所专业艺术院校工作,又为我的学术视野开辟了新领域,这是一所城市文化特别是戏剧艺术非常集聚的大学,这样就让我观察和研究城市文化有了更综合的视角.

这种学术转换还源于我对中国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艺术学科研究的基本判断.对目前的现状我个人是持批评态度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艺术学科研究,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研究的科学性不足,比如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我们大学里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培养中,我们很少有研究方法的课程,普遍缺乏系统自觉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同时,我们的研究面向过去的多,面向当下的少.

研究者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文献到文献,现实关注度不够,这种研究和研究者自身的感性生活经历或者经验结合得不够.最后,我们的研究非常狭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然沿袭前苏联的学科专业细分模式,比如说研究文学的,可能就不研究艺术,甚至研究文学的也分得很细,研究散文就不研究小说,研究中国文学就不关心外国文学,研究古代文学就不涉足现代文学,更不要说大的学科交叉和融合.所以我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也很困惑,比如我现在写的一些论文,或者是一些演讲稿,很难找到一个刊物来发表,因为他们说这不是某个学科或者专业.

以上观察也不一定非常准确,因为现在学术界也有非常大的变动,包括和国际上的一些交流、互动也越来越多,一些非常好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地渗入到国内的学术界.

我在乡村生活了差不多二十年,后面三十年的时间大体上都在城市居住.二十年和三十年的关系又非常复杂,因为无论是行为或是心理情感总是不断地穿梭于城市和乡村.我的故乡在豫南大别山下,因为我读的大学坐落在家乡河南信阳的郊区,基本上也是在乡村度过了大学四年.本科毕业以后就到了杭州,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学校处在市中心,紧邻西湖;杭州大学毕业以后又来到复旦大学,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向大都市靠近的过程.

1991年的深秋,我从杭州到上海,那是我第一次到上海,我和同学租用一辆卡车,拉着行李和书籍,绕过上海市中心,直接到了位于五角场的复旦大学.半年以后,我才第一次到南京路,体验超级都市的味道.现在复旦大学已经处在非常繁华的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这也是上海城市副中心中最为发达的一个,所以现在复旦,基本上是非常城市化的一个地方.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复旦还是一派乡村风光,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旁边的四平路两边还有稻田,五角场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四层楼高的朝阳百货;晚上灯光稀少,但我还认为它是上海.但是有一件事情令我非常震惊,有一天我约好了和导师陈鸣树教授见面,但导师突然来电话说要改时间,原因是他要到“上海”去.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在很多人心目中五角场的复旦大学不是在上海,这对我的打击非常大,因为我从乡村到了杭州,又从人间天堂来到大都市,想不到又回到了“乡村”.

在对上海城市历史文化有了一些研究之后,我就清楚了复旦和上海的关系.现在生活在江湾五角场的复旦大学师生,包括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绝对不会说到南京路来等同于到上海去.但目前在上海远郊,两年前我在金山做调研,一位村民就告诉我他从没有到过上海,他显然是站在上海之外来表述的.所以对一个城市来说,有双重概念,一个是行政区划上的城市,第二是文化上的城市.当年我的导师和今天金山那位村民,都是从文化上的概念认为他们是异质于上海的.我认为今天我们对文化上的上海研究更加重要,更加有意义.

如果从文化上看,上海史是非常短的,我一直认为观察和研究当下上海文化,观察当下上海文化上的变迁,从上海开埠开始才更有意义,或者说上海性只能是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开埠才产生.但对于生活在上海这个地理区域的每一个个体,个人体验就更加重要,这种体验和上面出现的双重上海,或者上海性又产生非常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特别是对两种人非常有价值和意义.一种人是类似我这样的新移民,背负着长期乡村生活经验,来到了上海;另一种就是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上海,又经历了上海城市化进程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老上海.如果从这两种人的记忆和經验中去提取一些东西进行研究,就非常有价值.

基于这两种经验,乡村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区分和交叉就值得关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现代化或者说工业化历程,其进展速度之快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当今中国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样一个进程事实上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差不多一百多年的历史.这种进程一方面影响了城市同时也指涉了乡村,学术界对城市关注多,但是某种程度上乡村被我们或多或少地遗忘了.

我离开了家乡之后,差不多每年都在假期或节庆回去一次,目睹和体验了这些年来乡村变迁的过程.乡村变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一个就是乡村自然环境的改变.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乡村大体上都是生态的、自然的,今日的中国乡村,甚至包括东部发达地区的某些乡村,这种自然的生态基本被破坏了;另一方面,随着城乡的互动,乡村稳定的一些社会关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稳定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和记忆开始消失,所以几年前家乡领导请我回去作一个文化发展报告,我使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回不去的故乡.这就是我基于这两种改变和消失的判断和感喟.

比如每年到了冬季,我跟家乡人联系时总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下雪了没有?因为童年记忆中,我对雪和雪天有非同一般的印象.我故乡处在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童年时代雪天是非常美丽的,每到冬季,可能有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时间,整个原野被大雪覆盖,我们在雪天会有许多富有乐趣的游乐和感受;春夏之交完全又是一幅鸟语花香、满目苍翠的自然画卷,我们和自然和谐相处.当然那时的乡村生活也有残酷的一面,就是物质生活相对贫乏,但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往往把当时物质上的贫困全部忘掉,留下的都是对自然、风俗、人文的美好回忆.这是一种选择性记忆,所以乡村记忆其实是一种童年记忆,它是非常稳定的,带有个性化的真实的积淀,这种记忆会影响人的一生,无论你以后走得多远,无论你以后的生活有多少变化,你永远会经常回忆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也成为你一生的参照系,所以乡村记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以以此来解释很多作家、艺术家早已移居都市,但创作却永远留驻于乡土;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乡土文学特别发达.

互补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对峙和互补中城和乡为大学硕士与本科互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互补和互余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