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金融体系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金融体系特色与改革方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金融体系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06

《中国金融体系特色与改革方向》: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金融体系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中国金融体系解决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压抑问题,但在推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也助长了持续的流动性膨胀,造成了人民币“内贬外升”的不对称压力.随着资本的国际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这必将推动中国金融改革朝着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发展.

[关键词]金融体系 世界工厂 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079-04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金融业不但没有成为“压抑”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从经营角度看,无论银行还是证券公司,其经营管理水平都比发达国家要差很多,但却可以长期免于倒闭.显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有重大区别,这些区别既不能简单地用“金融乱象”来概括,也不能不顾金融活动本身的规律,将所有差别都看作是中国特色.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现存中国金融体系的特点,将其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之中,厘清问题,发掘共性,寻求规律,为中国金融改革找到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方向.

一、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支撑

(一)成功解决金融压抑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金融业不发达和管制过度等原因存在着金融压抑问题,严重阻碍经济增长.要解决金融压抑问题,就需要采取金融自由化政策:放松管制,对外放开金融业,引进发达国家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等.但是,麦金农也曾明确指出,虽然中国没有施行金融自由化,却也成功地解决了“金融压抑”问题.

银行和金融机构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为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融资,金融压抑问题存在与否,关键在于有成长潜力的企业是否可以得到融资.如果多数潜力企业得到贷款,经济就会持续增长,金融压抑就不会发生.改革以来,随着“拨改贷”和其他一些配套金融改革的陆续出台,金融部门曾经替代财政部门接管国营企业的资金供应,与此同时,也出现过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大发展的时期,而这恰好也是中国低端制造业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得到贷款并不很困难.由于银行疏于风险控制,地方政府对银行贷款广泛干预等等,造成大量靠贷款成长的乡镇企业、改制的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的迅猛发展.虽然这些企业良莠不齐,但确切无疑的一点是,得到贷款的企业中有一半成功,中国经济就必然高增长,而另一半就必然引起大量呆坏账.

金融压抑在中国被转化为如何处理呆坏账的问题,而呆坏账问题是通过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来解决,还是通过“剥离”来解决?中国选择了后者.所以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中国的国有银行可以长期承受呆坏账而不破产.其中的逻辑极具理论上的挑战性.

(二)隔断呆坏账与金融危机的必然联系

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经常周期性陷入经济衰退或停滞.相对于这些国家,我国的经济增长进程持续了数十年而未间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被真正的金融危机打断过.

1998年,我国国有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了33%,2001年,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曾经高达42%.如此高的呆坏账率并没有引起银行的倒闭,巨额不良贷款可以公开挂在银行账上,既不引起恐慌和挤兑,也不影响银行正常业务.这是因为中国的银行信用就是国家信用,这与欧美有本质区别.在欧美,银行信用与国家信用是分开的,只有在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银行信用面临崩溃时,才通过货币当局持股、注资等手段用国家信用来支持银行信用,使金融体系免遭崩溃.此外,中国不会因流动性奇缺导致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流动性充斥.中国M1总量占GDP的比例2011年为61%,远远高于美国(12%)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会有流动性奇缺引起的金融恐慌,呆坏账又不会引起银行大批倒闭,金融危机也就从中国经济中被删除了.中国经济迄今为止之所以能够持续高增长,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是功不可没的.

(三)以四大国有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银行掌握着资金配置权利,而资金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巨大的经济权利,银行是“公器”,应为公共利益服务,不能用来为少数人牟取私利.在欧美地区,除去银行和少数金融担保机构,银行都是与企业一样的盈利机构,欧美的整个金融系统基本上是为私人牟利的.但在中国,非国营银行虽依然可以成为私人牟利的工具,但整个金融系统尚不是为私人牟利的.因此,保持最低限度的国有银行,以保持金融系统“公器不被私用”还是必要的,这是中国金融体系目前最需要维持的特色,是中国金融体系避免金融危机的基本制度保证.

二、流动性膨胀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从1998年起,中国经济就一直呈现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顺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国际收支顺差,简称双顺差.2000年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仅有224.2亿美元,2010年则达到了5314亿美元.大量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1999年中国外汇储备不过1546.75亿美元,而到2011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3.2万亿美元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基本上是国内没有产品对应的净资金流入,这些纯粹资金流入造成了中国境内持续的流动性膨胀.1999年中国的M1仅为4.6万亿人民币,到2012年已经增加到30.87万亿人民币了,M2则从12万亿增加到97.4万亿人民币,远远高于GDP的增长.在货币存量中,外汇占款发行的货币占M1的90%,占M2的33%.可见,外汇占款是中国货币数量增加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国,除去媒介GDP生产,其他交易要比美国少得多.每天证交所的债券交易额不过几十亿人民币,股市交易额也仅仅在3~5千亿元人民币之间,30万亿与这些交易相比,持续存在的流动性膨胀是显而易见的.

像中国这样的长期国际收支双顺差,在世界其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本币升值压力是几乎所有有关汇率理论的共同结论,而外汇占款引起的国内流动性膨胀则意味着人民币在境内贬值压力倍增.由此,形成了“人民币内贬外升”的不对称压力.从2008年至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期间平均值从1:6.98升值为1:6.28,升值率超过了10%.不断的升值使人民币在境外的购买力不断增强,而境内的流动性膨胀却使人民币在境内的购买力不断下降,加上境内资源膨胀,这就造成了中国资本走出去的巨大动力.

金融体系论文参考资料:

金融服务论文

普惠金融论文

国内金融期刊排名

金融博览杂志

金融经济杂志社

关于金融的论文

结论:中国金融体系特色与改革方向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金融体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金融体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