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深化改革论文范文资料 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导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深化改革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20

《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导向》:本论文为您写深化改革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改革是对现实生活的实践批判,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除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外,还有其重要价值取向:改革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导向和着力点,这不仅是唯物史观的理论要求和国内外改革实践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而且是日趋复杂尖锐的民生问题的现实倒逼,更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价值取向;共享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3-0004-04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关键阶段,人民生活虽有提高,但社会利益日渐固化,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复杂的民生问题越来越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和目标的实现.基于此,一些学者和民众对改革产生了质疑甚至否定,认为改革的价值目标发生了“偏移”,它使我国愈来愈“资本主义化”;甚至认为改革已经失败,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面对这种因复杂民生问题而对改革产生动摇的状况, 总书记适时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1]这就将改革的价值目标和全体人民、人民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强调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种民生导向,不仅是现实问题的倒逼,更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同时是历史的和未来目标的选择.

一、理论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社会主义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不断调整利益关系,实现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既成的、固定的,而是包含各种矛盾,需要根据历史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形式.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情形,必须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即生产关系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很多论述.马克思虽然尚未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但他曾就“未来社会”的“改革”进行了期许,指出未来社会并不是完美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社会,“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2]217恩格斯同样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693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把社会主义作为完美、理性制度理念的化身,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和矛盾性,强调需要进行不断变革和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力是人民群众,改革的成果应由人民群众共享,改革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產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实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更是依靠大多数人民群众并且是为他们服务的事业.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人民群众,要依靠人民群众.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和依靠人民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密不可分的.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马克思恩格斯曾表达了对工人阶级和普通民众生活状况的深切关怀,深刻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和普通民众的贫困和异化生活,揭露和分析了资本对劳动的压迫和奴役,而且深刻总结出未来理想社会的最高价值,“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始终重视劳动人民的生存和生活,在他们看来,人的生活和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根本目的,要不断变革社会制度,使民众的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后来, 对社会主义改革进行了深刻论述:“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4]135在此,他点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即通过“制度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要达到消灭“贫穷”,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改革”的目的在于达到体现“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的“共同富裕”.当然,这里的“制度创新”是以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为基点的,是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社会体制的变革.显而易见地,改革的本质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价值指引在于“民生”. 正如 所强调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改革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物”“资本”或者“特殊利益”,而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历史依据:民生建设状况关乎改革进程的成败

众所周知,生存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是基本问题,在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会面临民生问题的困扰,这是每个国家和政党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历史上的社会改革,大多和民生息息相关,而且民生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持续的社会变革,可以说,社会改革的历史即是民生问题解决的历史,民生问题解决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改革的进程甚至成败.

首先,在国外,许多国家的改革历程充分证明,民生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效果和成败.回顾前苏联,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列宁认识到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实行新经济政策,不断改善民众贫困的生活状况.但在后来的改革进程中,苏联却实行僵化的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不重视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5]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民众的日用消费品和食品长期匮乏.他们在取得政权前承诺给民众的“和平”“土地”和“面包”,不仅没有兑现,反而制造了一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高压政治.“人民的福祉,销匿在个人政治奢望的围栏下.”[6]身负执政重任的苏共,把民众的衣食、住、行都忽略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满足,生活得不到改善.在苏联解体之前,《莫斯科新闻》上曾刊载过一项民意调查:对“你认为苏共的改革代表谁的利益”这一问题,回答代表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利益的,只占2%;回答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只占7%;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利益的,高达85%;回答代表除此之外的“其他集团”利益的,占13%.[7]可以看出,人民抛弃苏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共改革没有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可以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的锐减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没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苏共改革失败和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同样,由新自由主义指导的拉美改革,只关心“程序正义”和“行为正义”,不承认“分配公正”和“社会公正”,过于注重“效率”而牺牲“公平”,不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导致贫富悬殊的“拉美困境”“拉美陷阱”,这同样是因忽视民生而使改革进入艰难困境的案例.反观当前欧美一些福利国家,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保持社会稳定,实行诸多保障民生措施改革,内容涉及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贫困救助等,以改善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虽然这些改革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许可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制度所采取的局部调整和改良,是围绕着为“资本”服务的社会调节手段,归根结底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丝毫没有改变剥削和压榨的本质,但也反映出正是由于他们对民生的重视和保障,才能不断地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总之,不管在哪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在改革中政府对民生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效果和成败.只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它作为改革的核心步骤和关键环节,才能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深化改革论文参考资料:

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改革论文

政府会计改革论文

改革和开放杂志

教育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结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导向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深化改革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深化改革包括哪6个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