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武元衡论文范文资料 与钱钟书诗谶武元衡和汪精卫遇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武元衡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20

《钱钟书诗谶武元衡和汪精卫遇刺》:本文关于武元衡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钱钟书先生《槐聚诗存》中,有一首写于1942年的七律,诗题为《题某氏集》.“某氏”为谁,钱钟书先生何以隐去?是不敢提还是不便提?这些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钱学”爱好者和研究者.近年来,随着一些资料、档案的公开,大陆和台湾的学者经过详细考证,确认此“某氏”即为汪精卫.由此,钱钟书先生和汪精卫的交往历史被公开,《题某氏集》本身所含的诗谶意味,以及诗中所用“武元衡遇刺事件”的典故,更为我们回观武元衡遇刺和汪精卫遇刺这两个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

钱钟书和汪精卫的关系纽带

《题某氏集》原诗如下:

扫叶吞花足胜情,钜公难得此才清.

微嫌东野殊寒相,似觉南风有死声.

孟德月明忧不绝,元衡日出事还生.

莫将愁苦求诗好,高位从来谶易成.

以下试以诗解、诗证诸法,结合余英时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回观武元衡的遇刺和汪精卫遇刺这两个历史事件.关于汪精卫本人生平,已为世人所熟知,故不再另注.诗题中的“集”,为汪精卫刊刻于1943年初的《双照楼诗词稿》.

钱诗写于1942年,汪的诗集正式刊刻于1943年初.一个合理的推测是:钱钟书先生先于普通读者,看到了汪的诗集.余英时先生的考证,可证此推测之合理:陈群(人鹤)为汪精卫刊印了《双照楼诗词稿》,负责编校的是龙榆生(沐勋)等钱和龙多有往来,所读汪集必龙氏赠本无疑.

陈群是民国时期有名的藏书家,当过汪伪政府内政部长、考试院院长,主持编辑刊印汪的《双照楼诗词稿》,颇有“投桃报李”的意味.而词学大师龙榆生作为汪诗集的编校,则因一个共同的纽带:朱祖谋.

朱祖谋(1857年—1931年),原名朱孝臧,字藿生,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龙榆生约在1928年前后投朱门下.而汪精卫则早于1903年朱祖谋任广东学政时,投于朱门下.因此,算起来,龙榆生应该是汪精卫的同门师弟.1931年,朱祖谋去世,秉承遗命,龙榆生主持老师身后事,和汪精卫这个师兄开始有了频密的联系,并有诗词唱和.

而钱钟书和龙榆生的交往,则因另一个共同的纽带:陈衍.

陈衍,号石遗老人,通经史训诂之学,尤长于诗,“同光体”诗派之领军人物.钱钟书先生于1933年清华在读时拜会于他.陈衍批评钱诗的绮丽之风,建议他不要学汤卿谋(晚明诗人汤传楹)和黄仲则.此后,钱写诗遂改弦易辙,奉陈衍若神明.两人的忘年交,被传为佳话.

而早在1928年9月,龙榆生便和陈衍认识.经过陈的引荐,龙榆生到上海暨南大学国文系担任讲师,并兼国立音乐院诗词课.从这一时期开始,龙榆生全心研究词,或也得益于陈衍给予的指导,龙榆生对陈衍,当以师事之.因此,某种程度上,龙榆生和钱钟书,也可以说成是同门(陈衍)师兄弟.但从上世纪50至60年代钱钟书致龙榆生的四通书札来看,钱在龙的面前,是以“晚学”“教晚”自称的.一是因于龙榆生和父亲钱基博有旧谊,自己不敢托大称弟,乱了辈分;二是陈衍虽和自己忘年相交,但究其年辈,实可为祖,因此,在龙榆生面前称“晚学”“教晚”还是比较妥贴的.

考及龙榆生和钱钟书的生平,1940年期间的南京和上海,当是两人共同的交汇点.

1940年4月,龙榆生被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任命为立法院立法委员,不久,龙榆生以病辞;9月,任南京 大学教授,兼任汪的家庭教师,并坚持不参加任何政治会议,惟以教书育人、研究学问为务;此后一直寓居于南京白下,专致词学研究.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钱钟书从国立蓝田师范学院辞职回到上海,一直到1949年,都住在上海辣斐德路钱家和蒲园“且住楼”.因此,汪的诗集刊印前,钱钟书和龙榆生或已假上海和南京两地,有过书信或者实地的交流.《槐聚诗存》中,编入1942年的诗作,尚有《得龙忍寒金陵书》一首,大意是宽解他被汪精卫“绑架”任职的不得已.在他们的书信或者实质交往中,龙榆生将汪诗集未定稿赠予钱钟书以 鉴,再是自然不过.

由是,经由朱祖谋和陈衍这两条纽带,钱钟书和汪精卫这两个本有径庭之别的人物,在1942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段,有了实质上的精神交往.钱钟书先生感于汪精卫的诗才,写下了《题某氏集》这首诗,对汪的诗才大加赞赏,却又对汪的政治作为心有隐忧,为了避免将来给自己带来麻烦,特意在诗题中,略去了汪精卫的名讳.

还有一说为,钱钟书先生当年题写此诗,直接题于原诗集扉页,因此,世传此诗之诗题原为《戏题双照楼诗词稿》.1993年钱钟书先生修订《槐聚诗存》并付梓时,汪氏之“汉奸”声名,已钉入历史,故将诗题修订为《题某氏集》.据传,钱钟书先生所题诗之《双照楼诗词稿》原本现存于上海图书馆,惜未亲见,未敢持以为据,以此略补一说.

日出生事:武元衡的遇刺

《题某氏集》首两句赞扬汪精卫诗才清雅,颔联则委婉批评汪诗有孟郊的酸寒之气和愁苦之情.颈联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化用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意指汪精卫将隐忧不绝;二是活用唐武元衡“日出事还生”诗典,暗喻汪精卫将和日寇偕亡.尾联则含规劝之意,是说不要以为诗写得愁苦悲戚就好,居于高位的人从来诗句容易和预言相应.

钱钟书先生对汪精卫本人的认识,早于写作此诗前,认为汪是一个“善于作诗的政治家”,并对汪所持的和议政策多有嘲讽.钱学研究学者范旭仑先生在《寒相死声》一文中有已专门的考证,如清末俞樾《春在堂随笔》录有金眉生《上湘乡相国书》:“人知和之可耻,而不知战不胜而求和之更可耻.北宋以前无此成见也.九世之仇可复,一旅之甲可兴.”钱先生谲讽道:“惜汪辈不知引此.”由此可观钱钟书先生对汪精卫和议政策的态度.

然以当时之局势而论,所持和议政策者,不独汪精卫等政治中人,更有一班于史实有清醒认识的文人大家也支持和议,认为中国当时还没有足以抵抗日本的能力.不过,钱钟书和支持和议的人观点正好相反.

武元衡论文参考资料:

武当杂志

结论:钱钟书诗谶武元衡和汪精卫遇刺为适合武元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武元衡被谁杀的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