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香港电影论文范文资料 与由香港导演北上之路香港电影转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香港电影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01

《由香港导演北上之路香港电影转变》:此文是一篇香港电影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1997年香港回归,内地市场正值改革开放,两地之间的互动加强,香港导演眼光投向于中国内地这个有无限潜力的市场.2003年,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香港与内地电影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大批香港导演开始进入内地拍片.本文重点归纳几位香港导演“北上神州”之后的一系列碰撞与融合,特别指出新时代香港电影进驻内地市场的内容创造和新颖模式,鼓励华语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香港导演北上;转变;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香港导演北上的历史发展

1923年,“民新”创办后,黎民伟进入北平拍摄了梅兰芳的京剧戏曲片段,他也成为最早“北上”的香港导演.此后,不少香港导演陆陆续续来内地拍摄影片,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电影文化趋于繁盛状态.随着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爆发,大批电影人纷纷走避香港,并重新发展电影事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香港电影获得协助进入内地拍片.80年代,中国步入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兴起赴内地取景拍摄的潮流.90年代之后,中国内地开启了电影体制改革之路,在这种开放型的环境下,周星驰、成龙、徐克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人和内地交流频繁.香港招牌的“武侠电影”在全国兴起,香港电影迎来了繁盛的春天.

由此看来,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电影交流一直没有断裂,香港电影北上的步伐也是随着历史进步在不断加深.

二、北上的代表性香港导演

香港和内地的社会环境有明显区分,这就决定了在内地谋发展的香港导演会面临诸多挑战,在票房收益和创作动机的天平里左右平衡.这些挑战体现在题材上的选择、类型上的把握、主题上的规避、审查制度上的障碍.以下举出的几位香港电影导演,是香港老牌和新生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北上表现以及路径的选择,也是香港电影北上进军的整体缩影.

(一)周星驰——香港喜剧片的代表人物

中国电影观众,特别是中国内地的电影观众最容易接受的电影类型就是喜剧,周星驰如同中国喜剧电影的招牌为广大观众熟知.1995年凭借主演的《大话西游》奠定了他在华语影坛的地位,1999年自导自演的《喜剧之王》获得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2002年他自导自演的《少林足球》更是在各种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

2003年之后,周星驰的电影风格有明显的分界线.《功夫》《长江七号》电影语言表现细腻,表演趋向平实,早期的夸张戏虐化风格减弱,偏向于选择内地演员演绎,整体上呈现的是用去港式来贴合内地市场.《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一方面继承了《大话西游》的衣钵,与此同时紧跟潮流,后期糅合3D技术支持,增强观看体验,另一方面笑料的演绎上更突出“纯”而不是“嘲”,努力传达笑料背后角色蕴含的辛酸感和苦难感.

北上之前,周星驰的港式喜剧是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主角求而有做到到.北上之后,周的电影建构更加完整,虽然电影人物有求而不做到的苦楚,但电影用追求真善美的关怀气质去释怀.例如在电影《功夫》最后,周星驰饰演的主角星仔使用历经千辛万苦学来的功夫打败大反派后,不是选择正义消灭邪恶的手段解决固有矛盾,而是博爱地向反派伸出手,友善的说出:“想学功夫吗?我教你呀”.

不变的是,周氏喜剧受众广,观看门槛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教育程度的观众有不同的切入点.早期“俗气”的影片为周星驰积累了广泛群众基础和好感度,也正是这些原始积累为周星驰挺进内地市场收获投资商青睐和影迷自觉性的票房支持.

(二)杜琪峰——硬汉导演还是来了

90年代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香港电影业发展也陷入了泥潭之中.“擅长于警匪片的香港导演杜琪峰,被誉为是香港电影圈的最后一位大佬,迟迟按兵不动.2013年,在其他香港导演北上淘金已十年之后,硬汉杜琪峰携《毒战》席卷内地市场.”[1]

首先从电影内容来看,《毒战》是一部讲述香港人到内地贩毒,被内地缉毒追逐逮捕的故事.跨境的警匪片往往考验导演要“有出有入”的拍摄功底,深谙社会形态的不同.熟悉香港警匪片的影迷自然希望杜导保留香港警匪片的“灰色地带”,影片经做到起深层次地琢磨.作为导演,为了保证作品可以正常上映,自然需要守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内地电影的审查制度.在内地,警匪和黑帮一直是属于被高度审查的重点题材.香港同类题材电影中,那些黑暗势力横行、善恶界线不甚清晰的内容在内地是绝对通不过的.最后的妥协结果是,最擅长也是最常在电影中讨论的“善恶论”,由模模糊糊的、没有明确分界线的、没有特殊符号的“善非善,恶非恶”,变成了《毒战》中古天乐扮演的毒贩蔡添明的“一恶到底”.

其次,《毒战》作为一部合拍片是难做到的火花碰撞.在选角方面,主角古天乐和孙红雷一邪一正的角色分工,杜琪峰御用的金牌配角和内地新晋演员的融合,共同创造了合拍片的新.

最后,十年磨一剑的杜琪峰初次试水,实际上也是探讨香港影片北上的合作深度和内地审查制度的开放度.即便《毒战》并不能让人十分满意,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至少它让我们能够第一次在银幕上目睹死刑的执行,看到缉毒的艰辛与危险,看到人性深处真正的残忍.看到杜琪峰为了《毒战》所做的各种努力,在有限的范围内呈现出最多的诚意,展现出了一个香港电影人对影像风格的堅持.

北上导演众多,笔者选取周星驰和杜琪峰这两位大导演为代表,他们都是港式电影的优秀代表人物,一个轻松、一个严肃,一个通俗、一个有深度,他们寄希望于北上,是对内地市场的肯定,加强了两地文化交流,促进了华语电影的大融合.

三、比较中发掘香港电影的现状

香港电影的发展很难一言避之,选择以台湾电影为参照,在对比中发现香港电影现状的优劣势.

(一)题材选择

北上的香港导演执导影片商业属性明显,北上的香港导演多年市场积累,对内地观众把脉精确度更高,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香港导演对“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这一把握度良好,充分调动各层次群体的观影兴趣.台湾导演在类型选择上,有明显的局限性,优势集中在小成本的爱情片上.在目前的内地市场中,不少北上台湾导演之前是从事偶像连续剧的拍摄,尽管之后从事大荧幕创作,但很难完全脱胎于原先的连续剧影响,造成电影主题相对狭窄,视野受限.近些年来,北上的台湾导演以“清新”“感人”为标签,虽说在华语大电影圈有一席之地,但是被替代可能性大,规模小、扩大局面困难,在票房方面也很难取做到突破性的成绩.

(二)前期积累

“十年代香港影坛一片辉煌灿烂,电影文化发展有突破性的成绩,电影人创作力旺盛,不同类型的优秀影片层出不穷,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局面.正是这批流传至今的佳作,让内地观众对香港电影产生第一印象的好感.”[2]这种好感一方面让香港电影人有创作自信,另一方面是粉丝滤镜,驱动影迷走进电影院消费,支持香港电影.十年代香港台湾都发生了新浪潮的电影运动,然而台湾电影运动传播力度小于香港电影,内地观众对同时期的台湾电影熟悉度不高.

(三)社会环境

自中国改革开放、1997年香港回归、2003年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之后,香港与内地电影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同比台湾,1993年内地和台湾地区实现通邮,1997年海峡两岸实现通航,2008两地实现通商,直到北京奥运会前后海峡两岸才完成封阻近五十年、讨论近二十多年的两岸大三通.海峡两岸的社会交流滞后,也为后来的电影文化交流,台湾电影导演的北上造成难题.

四、启示

无可厚非,香港导演选择“北上”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争取经济利益.但是之后,香港导演在面对内地市场这块大蛋糕时,明显出现了不顾影片质量的淘金行径.2016年底《摆渡人》由香港名导王家卫监制,虽说是监制,但能明显看出电影有浓重的王家卫标签.近年来IP改编大热,《摆渡人》出自著名畅销书作家,电影上映后观众质疑层出不穷,票房却居高不下.这表明以王家卫为代表的香港导演也抛弃了原有包袱开始新一轮的“抢钱”.

总的来说,香港电影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自我革新.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中国电影市场,一味地用“情怀”来招揽观众,内地观众总有厌倦的一日.时至今日,香港电影如何发展,可能还是回归到艺术与商业如何平衡的古老话题之中了.

参考文献:

[1]列孚.地理文化“文化”类型电影——后港产片、香港与内地合拍片的根本问题[J].电影艺术,2006(2).

[2]钟宝贤.光影流逝:香港电影走进“大中华时代”[J].当代电影,2010(4).

作者简介:龚丽琼(1994-),女,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经济.

香港电影论文参考资料:

世界电影杂志

看电影杂志订阅

看电影杂志

电影文学期刊

电影世界杂志

电影杂志

结论:由香港导演北上之路香港电影转变为关于本文可作为香港电影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香港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