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潘懋元论文范文资料 与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潘懋元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15

《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此文是一篇潘懋元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 潘懋元先生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大量指引性研究.他从实践问题出发,指出高职学生也是大学生,职业教育乃平民学生“命运之所系”,因此,职教政策应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来制定;从国际趋势以及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出发,指出升级职业教育重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主要力量;并率先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类型”而非“层次”,新建本科院校应定位于职业本科,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独立体系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选择.其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对于今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高校的发展、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等,有着积极指导意义.

关键词 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6-0013-06

作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创始人,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的多个领域开展了指引性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生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先生立足实践问题,自觉运用教育基本规律,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许多观点已经或正在逐渐为实践所检验和证明.系统梳理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对于把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个体发展:职业教育乃平民学生“命运之所系”

潘懋元先生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教育基本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站在学生、家长和办学者的角度,对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思考,展示了鲜明的“平民立场”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一)“高职学生也是大学生”[1]

由于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性质、地位等问题认识不清,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定位不准、导向不明,加上传统文化“重学轻术”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政策的制定,存在着对高职教育的严重“矮化”,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好,因此,学习内容应比本科少点、容易点,甚至一度将其定位为技能培训.这种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认为高职学生是“高考失利者”,并藉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一种社会文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潘先生很早就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不是体现在水平的高低,而是“社会适用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共同承担着为社会“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尊重高等职业教育,尊重高职学生.为此,潘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高职院校学生也是大学生,也应当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2].并指出,应改革高考制度,废除以同一张考卷考察不同类型人才的做法,实行分类考试,为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分别选拔适合的生源.

(二)职教发展乃学生“命运之所系”[3]

从晚清实业学堂开始到今天的职业院校,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招收“寒素子弟求学”为主[4].2015年高职教育质量年报显示,“高职院校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和农民工’”[5].对于这些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就业前景是其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社会学历层次和就业前景密切相关,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将高职院校的层次提升问题和个人及家庭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形成了一股“专升本”热潮.

在分析“专升本”现象并提出解决对策的时候,潘先生独树一帜.基于对学生和家长生存发展需求的尊重和关切,潘先生没有简单地否定高职“专升本”的合理性,而是通过对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条分缕析,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鲜明地指出,正是由于一系列政策“重本轻专”,导致“于学生而言,专升本乃命运之所系”[6]的局面,并进一步指出,调整政策,给予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社会地位,让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和家庭能获得实利,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专升本”现象.和当时以严格控制高职院校和学生“升本”的以“堵”为主的政策相比,潘先生提出的“宜导不宜堵”[7]的解决思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远见卓识.

(三)职教政策制定应基于高职学生特点和实际[8]

潘先生目睹了新中国成立至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清末的实业学堂和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也有过深入研究,他清醒地认识到,从实业学堂到新中国的高职高专,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未得到明确和落实.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我国高教政策长期以来不利于高职教育发展.在1990年和2007年前后,潘先生在不同文章中犀利地指出,由于“战略和战术矛盾”,致使有利于高职教育的政策效果被另一些不利政策抵消,如招生政策、收费制度、拨款政策、毕业生待遇等,都未能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而是体现出对高职教育性质的误解甚至“歧视”.加上院校行政級别的差异等,加快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始终难以落实.为此,潘先生在多个场合的讲座和不同文章中,反复强调了政策制定要配合高职教育发展战略,为高职院校办学者和师生呼吁.

追溯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有其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也有着青年时代读书求学的鲜明印记.潘先生出身贫苦,幼年时期,家庭生活靠父亲卖米糕维持,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家里干活,尤其是磨米.家庭成长环境以及从小自食其力的生活,使他很早就知道了“一技之长”对于普通百姓的重要意义.1935年,年仅15岁的他获得了一份在小学当教师的工作,这份工作一开始也是作为“谋生的职业”.童年的经历以及旧中国的贫困给潘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基于个人及同时代人的生活实际,他十分认同杨贤江提出的“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类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使单纯的劳动力转变为特殊的劳动力’”等观点[9],并将杨贤江视为“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启蒙教师”[10].正是早年生活及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形成了潘先生职教研究乃至教育研究的平民立场.

潘懋元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为关于潘懋元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潘懋元夫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