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干预论文范文资料 与教师对幼儿不遵守规则行为有效干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干预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20

《教师对幼儿不遵守规则行为有效干预》: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干预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幼儿的一日生活包含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活动规则.幼儿受其年龄特点的影响,在活动中往往会产生不能自觉遵守规则甚至故意扰乱活动秩序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引导、帮助幼儿从小养成遵守活动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样不仅能提高活动质量,而且还能为幼儿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奠定良好基础,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设身处地了解他人感受,克服自我中心思维

教学活动开始没多久,小哲爱插话的“毛病”又犯了.老师讲一句,他迫不及待地接下一句;老师讲到兴味盎然处,他又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当其他孩子准备发言时,他又会迫不及待地把答案说出来.小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思维反应也很敏捷,每次教学活动中,他都忍不住要表现自己,从不关注班级的集体教学规则.

对于小哲爱插话且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虽然老师提醒过几次,但成效都不大.考虑到不能随意打击小哲的发言积极性,所以不能强制小哲遵守活动规则.《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社会领域指出:“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于是,我决定组织一次针对插话行为的讨论会.利用讨论会,组织孩子们说出自己对插话行为的想法和感受,引发小哲注意,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和看法,学会换位思考.讨论过程中,我注意到小哲一直都在认真听取别的小朋友发言,还时不时地低头思考.

二、避免直接批评,顾及幼儿自尊

老师正在进行诗歌教学,小雨先是把头转向后面,接着斜躺在小椅子上,还不时晃动小椅子,发出难听的“吱吱”声.一直到教学活动快要结束了,小雨还在乱动.小雨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别的小朋友,而且也危害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坐在小雨周围的孩子纷纷表现出“嫌弃”的样子,都把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仿佛谁离小雨近,就会变成表现不好的孩子一样.

于是,当看到小雨再次转头时,我就故意点名请他回答问题;看到小雨斜躺在小椅子上时,我就用眼神提示他坐端正;听到小雨晃动椅子发出难听的声音时,我就故意说:“诗歌这么美,怎么能用这么难听的声音来伴奏呢?”通过一系列不直接批评的方式,我一次次地将小雨的注意力拉回到了教学活动中.

三、体验在前,让幼儿理解、制订、遵守活动规则

在学习社会规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同伴的榜样作用来表现自己符合规则的行为,但是,模仿并不能促进孩子自觉遵守活动规则,理解规则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让幼儿理解规则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其实效并不大;但如果是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其效果会更显著.《指南》社会领域指出:“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订规则并自觉遵守.”在规则的创设上,应着重突出幼儿的参和感,只有经过幼儿自己制订的规则,才能更好地被幼儿遵守及执行.

“娃娃家”新添了厨房仿真玩具,孩子们都被新玩具吸引而来.可过了一会儿,“娃娃家”就传来了此起彼伏的争吵声和告状声.“老师,你看人太多了,根本就没法玩!”然然喊道.“那怎么办呢?大家都想玩!”我故意问道.“可以限制人数.”“可以定个时间,时间到了这个区角里的人就跟其他区角的人交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于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自己商量、制订了“娃娃家”的活动规则,并自觉地遵守起来.如此,孩子们在体验到了没有规则会不方便的同时,也理解了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学会了制订规则.

四、巧妙利用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

快放学了,孩子们归心似箭.看到家长们在教室门口排队等待,洋洋激动地跪坐在椅子上,盼望着奶奶快点来接他,还不停地和其他孩子说话.洋洋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离园前焦躁情绪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是其突出特点.那么,教师应如何巧妙运用教育机智,对洋洋进行适合的教育和管理,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离园前行为习惯呢?

严厉的言辞不等于有效的管理,只有抓住幼儿的兴趣,才能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认真遵守规则.因此,我组织幼儿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看口型,猜人名.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我先用最轻的声音说出某一小朋友的名字,请其他幼儿来猜.等孩子们猜对后,我又提高要求,说出某个小朋友名字时,只张嘴不发音,让孩子们根据我的口型来猜.孩子们一个个屏息凝视,睁大眼睛专注地看着我的口型,认真地猜着小朋友的名字.已经到了放学时间了,孩子们还在愉快地玩着,一个个都还意犹未尽.洋洋也被游戏深深地吸引住了,直嚷着不回家还想玩.

五、外部强化,唤起幼儿自我满足

当幼儿不遵守规则时,老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就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幼儿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而这些结果和体验同时又会对幼儿接下来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孩子们会根据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从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尽量避免消极和中性指导.教师通常会通过外在的奖励来激起幼儿良好行为的出现,但任何事物都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只有通过唤起儿童内在的自尊和自我满足,他们才会做出良好的行为反馈.

早操时间到了,瑶瑶拿着摇铃使劲地摇晃,还时不时地打到一旁的浩浩,浩浩不停地往旁边移.瑶瑶拿着摇铃转了个身,旁边的几个孩子一边躲闪一边哄笑.瑶瑶更得意了,随着器械操音乐自顾自地手舞足蹈起来.瑶瑶的行为表现引起了周围孩子的哄笑和关注,瑶瑶笑得更开心了,完全忘了自己是在做早操.瑶瑶的这种求关注的行为和其爱表现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她希望通过这种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虽然目的达到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正常活动,扰乱了班级正常的早操秩序.

考虑到正在做早操,我没有当众批评瑶瑶,而是抓住瑶瑶爱表现的性格,示意她到我身边和我一起带操.瑶瑶开心地跑了过来,嘴里说道:“老师,是让我做小老师吗?”“是啊,所有的小朋友都跟着你一起做哦,你可要认真一点!”我说道.瑶瑶高兴地跟着音乐做起了早操,动作可标准了.如此,瑶瑶既得到了别的小朋友的关注,又出尽了“风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抓住幼儿的性格特点,顺应幼儿的内心想法,为幼儿提供做榜样示范的机会,因势利导,通过外部的强化作用来唤起幼儿的自我满足.相信幼儿一定会将这种外部强化转变为内在强化,变他律为自律,进而改变自身的行为.

干预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教师对幼儿不遵守规则行为有效干预为适合干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心理干预治疗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