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伊斯兰教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和回族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伊斯兰教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24

《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和回族化》:本论文可用于伊斯兰教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伊斯兰教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方式是宗教与民族俱来的.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它在中国传播,必然面临中国化的选择和实践;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中国多元汇聚,一体融合为回族,伊斯兰教也面临着回族化的选择和实践.中国化和回族化既有区别,又是一个过程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方面,是共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的.

关键词:伊斯兰教;中国化;回族化

中图分类号:G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3)01-0068-06

任何一种宗教,当其在异域传播时,必然面临本土化的选择.其是否选择本土化,直接决定它在异域传播的成败;其本土化的程度,也决定了它在异域传播的程度.伊斯兰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其世界化的过程,就是在各个异域分别本土化的过程.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也必然面临本土化的问题.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它的这一特征是由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二是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三是伊斯兰教的回族化.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和回族化既有区别,又是一个过程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方面,是共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的.

一、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黄帝大联盟的建立.其后经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持续努力,建立了一套体制完备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有两大核心要素,一是血缘,一是宗教.

就血缘而论,整个天下都具有亲缘关系.这种关系不一定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却具有历史的认同性和传承性.《魏书·序纪》记载:“昔黄帝有子25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这种“华夷一家”的“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各民族中具有相当普遍的认同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形成的基本观念.

就宗教而沦,通过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以神道设教为目的,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宗法性国家宗教,完成了国家化的文化建设.宗法性国家宗教,成为夏商周各王朝统治的最高意识形态.

春秋时期,孔子祖述三代,继承以周公为大成者的古代文化,形成了具有人文学术性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一方面承续宗法性国家宗教,并和宗法性国家宗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和宗法性国家宗教内外一体,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最高意识形态,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这一意识形态,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排外的,而是包容和接纳的.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中原王朝内部对待各种文化的包容态度.谭其骧先生论证指出:“中国在一个国家里,汉族在一个民族里,一贯对待不同文化采取容许共存其荣的态度.”

二是在整个王朝体系内,对待各民族文化的包容态度.《礼制·王制》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

综合而论,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是:追求国家政治的统一性,以儒家文化和宗法性国家宗教为最高意识形态,允许其他各种文化多元共存其荣.中国社会的这一政治文化环境,是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各民族进入中国后落地生根、发展演化的基本前提和有效保障.因此,探讨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和回族化,必须首先明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

二、伊斯兰教的中国化

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651年)始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和平的方式;二是民族与宗教结合为一体俱来,具有外来性和内传性特征.依据这两点,探讨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民族成员成为中国人.从世界上各种宗教的传播历史来看,一种宗教在异域传播的实现,首先在于异域人民对该宗教的信仰.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民族成员进入中国的主要目的有四:一是贡使;二是经商;三是追求学问;四是因政治、军事的缘故迁徙中国.可以说,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民族成员进入中国的目的,主要不在传教.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形看,它也没有专门从事吸纳中国其他民族成员皈依伊斯兰教的事业.两相结合,说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中国穆斯林自身的需要,走的是内部传播的道路.这是伊斯兰教与佛教及基督教在中国发展不同的地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这种发展,既然没有吸纳中国人皈依伊斯兰教的任务,也就基本不存在中国化的要求和需要.相反,恰恰是盛唐时期中国文化的繁盛,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使其成为各民族慕求的对象,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甚至阿拉伯人也不例外.他们进入中国的目的之一即在追求学问,“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寻求”.就史实而论,这一时期穆斯林的汉文化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其代表人物如李彦异——这在一定意义上为后来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留居中国的穆斯林,被称为蕃客,他们在中国集中居住的地方被称为蕃坊.唐朝廷对蕃坊的管理方法是“因俗而治”,即“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沦”,所谓的“本俗法”,即“一切皆能依《可兰经》”、“圣训”及回教习惯行事”,所谓“以法律论”,即依中国法律判处.唐宋时期,穆斯林蕃客一方面处在长期不断地往返迁徙之中,另一方面往返迁徙的长期性也使长期定居的现象逐渐增加,其突出事例是“五世蕃客”的出现.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依然是蕃客,即外国人,传播伊斯兰教也依然是蕃客的需要.据史料记载:

永徽二年,始遣使朝贡.等开元初,遣使来朝等.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日:“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等所司屡诘责之,其使遂请依汉法致拜.

这段材料说明,大食贡使因为伊斯兰教的信仰,如同“沙门不敬王者”的佛僧一样,对各国统治者不行跪拜.后来由于唐廷的诘责,最终适应了中国文化跪拜皇帝的礼仪规范.但改从“汉法”跪拜中国皇帝的穆斯林蕃客,在宗教仪式上却不为中国皇帝祈祷,在整个唐宋时期,他们只“为本国君王行祈祷”.对此,中国政府也再没提出要求,这说明伊斯兰教只是蕃客的需要,还没有成为中国人的需要,中国政府自身也还没有产生出要求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需要.

伊斯兰教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和回族化为关于对写作伊斯兰教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伊斯兰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