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本位论文范文资料 与儿童本位看贾宝玉成长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本位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21

《儿童本位看贾宝玉成长》:本论文为您写本位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最典型的儿童形象,本文立足儿童本位,以现代儿童成长模式分析他的成长过程,对人物行为、性格进行新的阐释.贾宝玉在爱的扭曲中,面对着身心客观成长和主观拒绝成长的矛盾,其背后是包括曹雪芹在内整个人类对于童年永恒流逝的眷恋.

关键词:贾宝玉;儿童本位;成长;童年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最核心人物,对他形象的研究早已硕果累累.此前已有部分学者从儿童文学的角度解读《红楼梦》,但对于贾宝玉成长的动态过程中,性格形成演变的发展脉络缺乏明确的梳理.曹雪芹集中笔墨在贾宝玉由幼儿向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宝玉这一儿童形象的成长历程有着很大的发掘空间,对现代儿童的成长也有深厚的借鉴意义.立足儿童本位,贾宝玉形象的叛逆性和悲剧性是其成长和拒绝成长矛盾的必然结果,而这背后是包括曹雪芹在内整个人类对于童年的留恋.

一、爱的扭曲中成长

“爱”作为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渴望爱的呵护是所有儿童的天性.贾宝玉可以说算是浸在爱的里长大的,但这种爱却不同于现代儿童文学中“爱”的母题.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可以算作扭曲的爱,一方面,是贾宝玉的童心得以保持的一大保障;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成长的障碍.

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最先感受到的莫过于母爱型的温柔呵护.在其兄贾珠早亡后,贾宝玉作为贾政夫妇唯一的嫡子和倚靠,王夫人寄希望于他,殷切地期盼他成长;又有身处家族权力顶端的贾母一味娇惯和庇佑;长姐元春怜爱宝玉,情状如同母子;袭人、晴雯等丫鬟将宝玉的生活打点得妥妥当当、体贴甚微;还有众姐妹对于宝玉的亲近,可以说他是这“女儿国”中的核心人物.

祖母、母亲、姐妹等女性给予贾宝玉“母爱”型的温情、呵护和陪伴,对于他幼年时期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随着贾宝玉的逐渐成长,更加需要的是父爱型的引导和教育,然而作为父亲的贾政对贾宝玉的引导教育不可不謂失败.

贾政和贾宝玉人生追求的巨大差异让父子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贾宝玉的儿童“天性”在贾政面前荡然无存.对于一个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少年,种种矛盾积压在宝玉的心中,阻碍宝玉和本无恶意的父亲良性沟通,反而是排斥渐增,这直接导致他和男性的成人化社会距离日渐拉大.贾政试图用自己的经验匡正贾宝玉,然而他的努力常常以贾母和王夫人等为代表的“母爱”的干预和袒护.努力无果的无奈,进一步促使父子之情疏离乃至绝迹,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慈母的心境和语境会给主体以“心灵的补偿”;父性的现实感和责任感,具有一种迫近实际人生的深刻性,贾宝玉的成长却是爱的错位和缺失,母爱呵护的过度泛滥直接扰乱了贾宝玉正常成长,压制了父爱.贾政的父亲角色本应是宝玉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最终却变成了他成人社会化的一个阻碍.贾府诸如贾琏、贾珍、贾蓉之类的男性的胡作非为也只让宝玉更加远离社会.母爱的庇护下,贾宝玉乐于在女儿中厮混,他的童心、天性得以保持,却也导致他缺乏直面人生的态度和勇气,而拒绝成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母爱庇护的逐步消失,宝玉终归要梦醒,但成人的现实对他来说已经是无法承受的的生命之重,最终只能走向自我解脱或毁灭.

二、半成人、半儿童的身心成长

《红楼梦》中集中笔墨在贾宝玉少年时期的成长,八十回结束贾宝玉也不过15岁.“这时的少年热烈地去吸取一切印象,身体和精神都在生长着,具有一种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

《红楼梦》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贾宝玉作为儿童个体生命成长的动态过程.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宝玉不过七八岁,围绕宝玉摔玉的一系列事件也充分说明这时的贾宝玉俨然还是一个幼儿.第五回贾宝玉由梦中和秦可卿行儿女之事,到梦醒和袭人初试云雨情,贾宝玉性意识开始觉醒,从生理上他已经完成由幼儿向少年的成长过渡.性意识带来的躁动,使得他不经意以“杨妃”作比,冒犯了宝钗;引《西厢记》的戏文,气哭黛玉.金钏的死警醒了沉迷于“欲”的宝玉,开始转向情感的成熟.“悟禅机”、“龄官划蔷”等事件,让宝玉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和所有的女儿们相知相赏,情分各有定,最终宝黛两人在多次的试探中逐渐“识分定情”,爱情成熟.

作为一个儿童,宝玉也建立起自身的哲学.对于水做的女儿们,宝玉不分贵贱地怜惜、珍爱,却十分厌恶污浊不堪的男子世界.贾宝玉性情中理想的是一种真实、自然的恣意任情的状态,除却黛玉没有人真正理解.人类儿童时期更加明显的“泛灵论”在宝玉身上也得到充分体现,他时常自哭自笑,对着自然的花花草草长吁短叹.儿童的纯真在府邸的下人看来却是怪诞的代名词,由此产生的是精神上的孤寂感.这种孤寂感在贾宝玉很小的时候便已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沉重的生命体验愈发凸显.

从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宝黛葬花等事件,贾宝玉逐渐树立了自己的生死观乃至人生观,集中体现在第三十六回“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对于生死过早看得通透,也使得他惟独在社会方面,拒绝被社会所同化,主观上保持的是一个拒绝长大的性格特征.这样的人物显然具有叛逆性,儿童天性里对自由的渴望、对成长的畏惧转化成贾宝玉对现实的反抗.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可以说是群童天性的一次自我解放,到第三十三回宝玉的挨打,他却始终处于一种反抗不能的被漠视和无力之中.

宝玉的孤寂和困惑在那个时代下却无法得到解脱,童年时候因人生的困惑而产生的“虚无之感”便成了宝玉后来出家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贾宝玉拒绝长大,颓废地解脱抑或毁灭自我的生命轨迹也有其必然性.

三、拒绝成长而不得

贾宝玉面对身心的成长,采取的是主观上拒绝成长的态度.他主要是在大观园中这个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儿们的温情是他童年梦境的摇篮.在某种程度上,贾宝玉喜欢整日厮混于女儿当中,是以回避性别意识,努力融入、守护大观园的女儿们的方式来拒绝成长,留恋童年.

给麝月篦头,惯晴雯撕扇,怜平儿等行为都可以看出宝玉对女儿们的爱可以说是无关 .他希望他所怜爱的女儿们都能够永远纯真,不受尘世污染.然而却也正是这些女儿们提醒着他的成长.从儿时就喜欢调脂弄粉,吃胭脂,随着他的身心的长大,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如湘云、鸳鸯也数次提醒着他改掉这个不妥当的习惯;而最先意识到宝玉长大的袭人一句“到底是男女之分”切中王夫人的心事,为日后大观园的风流云散埋下伏笔.袭人借要回家劝诫宝玉改掉离经叛道的毛病;宝钗、湘云曾劝他业“仕途经济”,宝玉拒而不受.宝玉努力试图永远融入女儿之中,但随着他的成长,也感受到了被排斥在女儿世界之外的失落.

本位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儿童本位看贾宝玉成长为关于本位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社会本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