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决策者论文范文资料 与决策者人格设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决策者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03

《决策者人格设计》:本文是一篇关于决策者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 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并没有生发出像西方一样的系统性的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因此,过去的学者们在讨论企业决策者的人格设计问题时,援引的大多也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然,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这种单向的理论嫁接效果是差强人意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自身的文化做积极的反思和挖掘.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概括起来,一是“文质彬彬”的素质要求;二是“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三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四是“中庸”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

[关键词] 儒家;理想人格;决策者;人格设计

事实上,中国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学理论,但是儒家学派作为一门入世的哲学,其关于治世的诸多主张已经涵盖了管理学的内容,而儒家学派对理想人格追求的详尽阐述,恰可作为蓝本和模型,为当代中国决策者的人格设计提供借鉴.

决策者的人格设计属于一个管理学层面的问题,而系统性的管理学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代是近一百年左右才开始的,因此,管理学之于我们其实是一个舶来品.我们虽然可以援引西方的管理学理论来为中国的决策者做人格设计,但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中国决策者的人格设计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进行.事实上,中国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学理论,但是儒家学派作为一门入世的哲学,其关于治世的诸多主张已经涵盖了管理学的内容,而儒家学派对理想人格追求的详尽阐述,恰可作为蓝本和模型,为当代中国决策者的人格设计提供借鉴.

一、决策者的角色需求分析

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1] 1.决策者的人格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找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正确判断所需要的人格特质.而这项工作的成败和否,首先取决于对决策者这一角色的分析是否准确.

所谓决策者,通常指代的是团体中享有决策权力的人以及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人.从团队的管理和运作的角度来说,决策者的主体应是各团队中具有决策权力的管理者.对于一个优秀的决策者而言,任何一个决策的发布都是不容易的:一方面决策者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全面地进行考量,继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另一方面,决策的本质在于下属必须执行这项决策,让决策发挥有效性.换言之,决策者不仅要考虑决策本身的合理性,同时还要顾及到决策执行者的情绪和接受度,保证决策能够被顺利地执行,否则,即使是好的决策,若没有得到好的贯彻,结果也难免差强人意.由此可见,决策者在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其人格设计至少要满足两个层次的需求:

其一,能力.决策者的优秀首先体现在他的能力上,这里的能力包含着他对问题的洞察力、对事务相关需求的反应力,以及对决策过程的掌控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和其本身的知识能力相关联.依托丰富的知识储备,决策者才可以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较为准确地做出合理的判断.

其二,心态.事实上,决策不仅仅是决策者的一种权力,更意味着压力和责任.任何一个团队的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当下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也注定了决策执行的结果存在着诸多不可预见的变数.因此,作为决策者本人,无论是在他进行决策的过程中,还是在其决策被付诸实践、等待结果的时候,都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可以迅速地做出调整,以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基本上可以归为对决策者人格设计的一个速写.而之所以说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可以作为中国的决策者人格设计的蓝本和模型,则是因为,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的理念基本上可以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大小决策者们的角色需要.

二、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

儒家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历代儒家学者都十分注重研究“治世”的主张,因此,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设计都少不了作为统治者的角色要求,这不仅为当今政府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提供了借鉴,也为当下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塑造人格提供了学习的素材和努力的方向.

儒家经典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说法有很多,如“圣人”“贤人”“仁人”“志士”“君子”“成人”“大丈夫”等.虽然称谓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人格,即代表着儒家理想人格最高追求的“圣人”人格和最具典型性和现实意义的“君子”人格.

(一)圣人人格

圣人人格,这一思想的源头来自于孔子,后经孟子、荀子发展,并在后世学者那里得到不断完善.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圣人人格几乎寄托了儒家学者对人格的全部美好设定.在孔子看来,圣人是极其崇高的,是至善至美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从孔子的视角来看,即便是尧舜这样的上古贤君,也不足以称“圣”.另一方面,虽然如今我们将孔子称作“至圣先师”,但在当时,孔子并不认为自己有称“圣”的资格.他说:“若圣和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应该说,孔子将圣人人格的标准设定在了一个常人基本上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因此,孟子和荀子在继承孔子观点的同时,也对圣人人格的标准和实现途径做了一定的调整.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本着人性平等的立场提出了“圣人和我同类”(《孟子·告子上》)的观点,主张人们只要充分发挥本有之善端,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并以此为据,指出孔子是圣人之集大成者.荀子承续孟子的理论,进一步改造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象,拉近圣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他说:“圣人者,人之所积也”“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认为圣人其实就是普通人通过对自己心性的修养和积累而慢慢达成的.

应该说,在孔子心目中,圣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孟、荀二人的改造和发展则将圣人请下了神坛,并为之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对应的实体,但就本质要求而言,圣人人格依然代表着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一方面,圣人代表着道德的极至.孟子有云:“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而荀子也说:“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另一方面,圣人必须是既仁且智、全知全能的.孔子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称为圣人,孟子则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更加清楚地指出圣人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明,无所不能”(《荀子·非相》)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孔子那里,还是在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圣人人格”的修行都不是普通人可以驾驭的.有鉴于此,孔子提出了另一种更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意义的理想人格,这就是“君子人格”.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决策者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决策者人格设计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决策者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决策者与执行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