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资料 与农业技术推广嵌入性模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业技术推广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2-21

《农业技术推广嵌入性模式》:本文是一篇关于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农技推广体系如何和小农社会有效对接,这是克服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陕西P县猕猴桃技术推广实践中,组建了以“大学专家+政府农技推广员+乡土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 通过“示范点”“乡土专家”“村级组织”三个嵌入点向农村推广技术,形成农技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该模式充分尊重农户的主体性,注重发掘农村技术精英学习应用技术的能动性,逐步在乡土社会内部建立农技推广的小环境并和农推体制高效对接,形成技术和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嵌入性;大学专家;示范点;乡土专家;“1+2+2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1-0076-05

一、问题提出和研究思路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必须解决好农业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许多技术虽然可以依托农技推广体系“自上而下”传递,但却不能获得农户“自下而上”的积极回应,降低了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针对“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成因,学界有多种解释.王建明等认为,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基层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发现,体制不顺、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因素限制了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发挥[2]——这种局面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农技推广机构的“断奶”之风,农技推广系统出现了“网断”“线断”“人散”的现象,削弱了农技推广的组织基础[3].王移收研究发现,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市场意识薄弱,过度规避风险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应用和改革农业技术的积极性[4].此外,因为农户普遍处于资金短缺状态,无力承担农药、化肥、良种等农资配套,亦难以承担技术改革失败的风险,所以大大限制了农户应用新技术的能力[5].

笔者认为,考察农业技术在推广体系末端的现实困境,既要分析资金投入、农技队伍建设等体制性因素,又要关注农户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不强、经营资金短缺等现实局限性,更为关键的是要从国情出发理解农技推广工作的特殊性.我国农技推广对象并不是从事规模经营的大农场主,而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6].分散的、小规模的、兼业的农业经营模式,极大增加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所谓“最后一公里难题”,究其根本,是“农技推广体系”和“小农社会”如何有效对接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嵌入性”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波兰尼曾用“嵌入性”描述“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体系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和社会关系[7].格兰诺维特发展了嵌入性理论,认为经济行为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亲属关系、朋友关系或其他信任关系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影响着经济制度的运行[8].嵌入性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技术并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是“嵌入”在社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技术社会学创立了“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范式(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简称为SST理论.和先前的“技术决定论”不同,SST理论不仅关注社会因素对技术形成的影响,还认为技术应用者不是被动的、机械地接受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社会性因素在技术选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9].从某种意义上说,SST理论包含技术的“嵌入性”思想,强调社会性因素对技术传播和应用的关键作用.

技术“嵌入性”思想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启示意义.农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虽然推广对象是农户,但是无法绕过“小农社会”这一必要环节,否则将承担极大成本.因此,中国农技推广工作必须正视小农经济的基本国情,寻找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有效方式.小农社会有着自身的社会传统,乡村精英、熟人社会等因素均可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乡土资源,发挥技术推广效应.进而言之,只有农技推广工作真正嵌入于农村社会结构中,才可能激发乡土社会的内在活力,提高农户学习和应用技术的积极性.本文以陕西P县猕猴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例,从“嵌入性”角度探讨农技推广体系和小农社会有效对接的工作策略,剖析技术进村入户的嵌入点及其实践模式.

二、P县猕猴桃技术的阶段性推广策略

P县隶属陕西关中地区,处于渭河以南、秦岭北麓的百万亩猕猴桃优生区.1978年全国开展猕猴桃资源调查时,P县园艺站科技人员就在境内浅山区发现大范围野生猕猴桃.从1984年开始,县园艺站开始进行栽培试验,奠定了日后大面积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基础.1988年,县园艺站从省果树所引进一系列品种,经过筛选,最终选择“秦美”为主栽品种,启动大面积推广种植计划.

(一)1989-1994年:进村建立试验示范点,以点带面

推广计划起步阶段,P县果业仍以苹果为主,农民对猕猴桃十分陌生,对其经济效益不了解,更不懂种植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县园艺站首先采取的推广策略是“进村建立试验示范点,以示范点为中心带动辐射”.

1989年,考虑到土壤条件、区域布局等因素,县园艺站在全县范围内建立5个示范点,J镇坡头村名列其中.园艺站动员坡头村民时,遭遇了较大阻力,只有4队少数群众同意,总种植面积还不到10亩.园艺站提供苗木补贴,承诺日后按每斤08元价格收购——当时苹果市场收购价为每斤04元.1992年,果农开始受益.1994年,市场收购价已经涨到每斤2元,当地农户纷纷种植猕猴桃并逐步扩大面积.

案例1 :坡头村3组村民ZSL说,看着4队赚钱,几分地就能卖上千元,把人刺激疯了.专家说垣上粘土不适合种植猕猴桃,我们不信这个邪!有人大胆尝试改良土壤,将玉米秸打碎,连同沙子一起拌进土里,结果证明方法可行,利于猕猴桃树根系呼吸.当时4队许多人已经掌握基本种植技术,外队亲戚朋友就找他们帮忙——全村都跟着4队学,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参考资料:

农业技术杂志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和技术期刊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电大农业推广论文

结论:农业技术推广嵌入性模式为适合农业技术推广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农业技术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