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抗战论文范文资料 与抗战中的西方记者和延安形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抗战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15

《抗战中的西方记者和延安形象》:这是一篇与抗战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 要]抗战时期,在延安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西方记者的报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梳理大量一手史料认为,抗战的爆发提供了打破国民党对西北红区信息封锁的契机,而延安与西方记者两个方面出自各自的需要达成默契:让外界知晓延安.而延安形象的完整化经历三个阶段:埃德加·斯诺最先揭开了延安的面纱;1937-1939年众多西方记者进入西北采访,丰富了延安形象;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赴延安是一次空前规模的采访活动,其中,许多外国记者的重头报道深化了对延安的认识.这些西方记者的采访报道之所以对塑造传播延安形象至关重要,是它有三大传播优势:媒体强势——公信力强;过程强势——多重传播;话语强势——“第三者”立场.

[关键词]西方记者;延安形象;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8)05-0094-07

一、机会与默契

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来说,无论对于西方记者,还是对于中国及其领导的军队来说,70年前爆发的那场持续八年的全民抗战都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在此前10年间,诸多渴盼真相的西方记者始终无法全面从容地了解中国的红色政权:一方面新闻信道一直被国民党严严地堵塞着;另一方面,残酷屠杀、频频围剿,使信源拥有者——人出于安全等诸多考虑,也在回避采访.但抗战爆发后情形发生了变化:国共隔阂已久的大门因为民族危机而打开一条缝隙.对于西方记者来说,直达信源虽然依旧障碍重重,但难度已有所降低,正如美国历史学家,“中国通”欧文·拉铁摩尔1937年再次回到中国西安时所看到的:这时“国民党对延安的封锁至少在名义上被取消了.人们都试图到那边去:不仅有好奇的外国人,还有数以百计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和学生.”[1](p.50)对于延安的红色政权来说,已充分意识到舆论的威力,迫切期望西方记者的到来.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毛需要找到人向外界讲述他的故事,以引起各界广大读者包括世界领袖们对他的注意.他需要有人发出嘹亮声音,冲破蒋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声障,并由此引起中国人的注意,特别是那些可能会把毛视为带来希望的人.”[2](p.169)

其实,这种信息传播上的默契早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1936年就已显现出来,其典型事件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延安的采访.1936年春,斯诺从北平前往上海,拜访他的中国朋友宋庆龄,希望得到她的帮助前往延安苏区采访,而恰好此时给上海地下党组织去信,请宋庆龄推荐一名西方新闻记者前往延安采访.这一点在斯诺自己的著作中有明確记载:“通过孙逸仙夫人的帮助,我和中国人取得了联系.1936年6月,他们安排我秘密进入红军控制的西北地区.”[3](p.4)从红色苏区的态度看,这是一次有计划地向国际社会传播自己信息,营造自己形象的理性行动.这从如下几点可以得到确认.第一,不但主动寻求采访,而且对采访者有明确要求:西方记者;政治倾向适中——既同情、理解红色政权,面孔又不能过于亲共.史沫特莱的例子颇能说明这一点,几乎与斯诺同时,她也曾向延安苏区提出过采访请求,但因为她是“一个有明显政治倾向和与第三国际有联系的记者,担心她担任第一个报道陕北红区的任务会影响最终的宣传目的和效果,就没有同意她的请求”[4](p.191).第二,经过精心的准备.周恩来亲自为斯诺安排具体的采访行程.第三,态度积极.斯诺到达延安时发现街道两边贴满用中文或英文写的标语:“欢迎美国新闻记者访问苏维埃中国!”“欢迎美国同志支援我们的革命!”而且在保安的政治局委员集体出迎斯诺的到来.当晚,白天未能出迎斯诺的亲自到他住的地方看他.

当然,一直盼望采访延安苏区的斯诺对这次采访更是重视有加,除了准备必要的生活用品,注射传染疫苗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带着关于红色苏区的满脑子“未获解答的问题”:“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他们的妇女真的被共妻吗?”

除此之外,张学良的东北军与延安苏区在抗日基点上的理解、契合等使传播的信道得以打通:封锁链条中人为的缝隙使斯诺能够进出延安.

以上情况说明,这确是一次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配合自觉、默契的传播.采访者看中的是新闻价值,斯诺在赴延安前曾对自己的夫人海伦·斯诺说:这将是“我一生中在亚洲最大的独家新闻”[5](p.170).而被访者则希望通过报道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理解与帮助,因此态度积极:

他时常搁下大堆报告和电报,取消一些会议,以便和我进行交谈.毕竟我是一种媒介,他通过我,第一次得到了向世界发表谈话的机会.他被剥夺了合法地向中国报界发表意见的可能,但是,他知道,他的看法一旦用英语发表出去,尽管国民党实行新闻检查,也会传回到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耳朵里.[4](p.192)

继斯诺之后,在1937-1945年间,不下20名西方记者或单独或集体采访过延安,他们能够成行与“抗战”这个大主题密切相关,同时他们报道的延安合成一个清晰的延安形象,并在受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延安形象的完整化过程

抗战时期,西方记者笔下的延安形象经历一个完整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三个阶段构成,每一个阶段又有一个关节点:第一个关节点是1936年6-10月斯诺对延安的采访,揭开了延安形象的面纱;第二阶段为1937-1939年,埃格妮丝·史沫特莱、尼姆·威尔斯、詹姆斯·贝特兰、A.T斯梯尔、沃特·博斯哈德、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卡尔曼等记者的采访报道丰富了延安的形象,其关节点是尼姆·威尔斯代表的女性视角,她打开了延安生活的另一侧面;第三阶段是1944年6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有爱泼斯坦、冈瑟·斯坦、哈里森·福尔曼、沃陶、夏南汉、普金科、白修德、贾安娜等人的采访报道,进一步深化了延安的精神风貌,其关节点是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对延安的采访,这是一次群体采访,其中有6位外国记者,他们大都写出有影响的报道,使延安的形象更立体可感.

抗战论文参考资料:

抗战精神论文

结论:抗战中的西方记者和延安形象为关于抗战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抗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