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价值链论文范文资料 与全球价值链概念性理论框架一个国际分工视角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价值链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31

《全球价值链概念性理论框架一个国际分工视角》:该文是关于价值链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文章从国际分工的视角,系统梳理、继承与发展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尝试给出一个较为完备的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论分析框架,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理论基础;研究前沿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不尽完善,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本文吸收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基本理念,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尝试给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一、 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间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继承与扩展.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与产业间分工理论的本质差异在于:贸易对象从以商品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产品为主,分工对象从最终品(成品)转变为中间品(价值链环节).长期以来,“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用于解释商品贸易.而“服务”通常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产出的经济活动,“无形性”是其基本特征(江小涓,2008).但现实中,服务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体,即使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拥有完备的全球生产体系(Low,2013;Miroudot,2012).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挑战了以“实物要素”为核心特征的传统贸易理论.江小涓(2008)指出,尽管“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来源不同(前者一般为技术差异,后者是生产要素比率差异),但它们都导致了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进而促使贸易发生,这才是理论的“核”,并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Bhagwati,1984;Falvey & Gemmell,1996).江小涓(2008)进一步提出,将商品和服务都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即把商品和服务贸易都“拆分”为要素集合的贸易,那么它们的核心基础是一样的,因此立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分工理论对商品和服务贸易都适用.最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大增强了传统服务的可分割性,区域合作的日益深入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等;这些都从“技术”层面促进了服务业分工的日益深入.

2.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扩展.“比较优势理论”同时适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但其长期以来都是针对最终品,在中间品逐步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现载体后,比较优势理论还适用么?Jones和Kierzkowski(1990)认为比较优势仍是全球生产分工的基础,而且适合服务业.曹明福和李树民(2005)认为比较优势是获取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的核心来源之一.卢锋(2004)也持有类似的觀点并指出:不同生产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形成比较优势和贸易收益,促进分工行为的产生.本文同样认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理念有助于深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解释,但其内在涵义发生明显变化.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全部生产过程都在国内完成的最终品,这意味着一国的产品比较优势充分包含了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有生产阶段的比较优势,即“整体优势”.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产品由各国联合生产,比较优势则取决于各国所从事的特定价值链环节,即“环节优势”(曹明福、李树民,2006).故“比较优势理论”仍可用于解释全球价值链分工,只是“比较优势”的内涵从传统的“最终品整体优势”扩展为“价值链环节优势”.

二、 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内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新贸易理论以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等作为基本假设,以规模经济作为核心因素解释了产业内贸易行为,那么这是否可用于解释全球价值链分工呢?这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1)在内涵扩展方面,新贸易理论针对的是所有生产过程都在同一国家进行的最终品,产品的生产是以某关键环节的有效规模来设定整体生产规模,其他有效规模不同的环节则不能充分发挥效用,最后导致最终品只是实现了特定环节的“规模效应”,而没有实现最终品整体的“规模效应”.全球价值链分工要求各国专注于自身的禀赋优势所适合和“擅长”的环节,并以该环节对应的产业作为生产与发展的重点,充分调用国内各种资源,选择最优生产模式来进行生产,因此理论上而言,各国都实现了所从事环节的“环节规模效应”.那么跨国公司将这些不同环节的“环节规模效应”整合起来设定整体生产规模,则实现了最终品的“整体规模效应”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最优化生产.

(2)在外延扩展方面,新贸易理论主要探讨企业内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既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又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全球价值链分工要求各国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在价值链上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环节具有比较优势,最终会出现这样的全球产业格局: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吸引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产生大量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发达的国家存在大量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不同行业中使用类似生产要素的“类似”生产环节聚集在国内很容易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胡昭玲,2007a,b).

因此,本文认为以“规模经济”为核心特征的新贸易理论,仍有助于加深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理解,只是“规模经济”的内涵与外延都应当进一步扩展.

三、 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品内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产品内分工理论即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探讨了企业通过权衡各种成本来决定是否分拆产品到国外生产,以及选择何种方式组织生产.从理论模型的基本理念来看,它们仅描述了单一的生产阶段,忽略了全球价值链是由一系列前后相继、序贯相连的生产阶段所构成的(Grossman & Rossi-hansberg,2008;Antràs & Chor,2013).现实中的大部分生产过程都是具有先后顺序的.比如,研发成功后,制造环节方能进行,然后才是产品运输和销售.即使是制造环节,也要上游阶段完成后才能进行下游阶段,比如原材料首先需要加工为基础构件,然后再与其他部件结合生产更复杂的投入品,如此延续直至装配成为最终品.

Antràs和Chor(2013)在《组织全球价值链》一文中,首次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结合产权理论与连续生产模型,将全球生产视为连续的序列过程,建立了厂商组织形式选择模型;即全球价值链分工如何影响最终品生产商与不同供应商之间的契约关系,以及如何沿着价值链来配置控制权以引导供应商贡献其最大的努力程度.模型基本设定基于Acemoglu等(2007),假设最终品的生产需要大量前后相继的生产阶段构成.每个阶段由不同供应商承担,后者需要进行相应投资以生产与价值链上其他供应商相容的部件.最终品生产商与其供应商的合约是不完全的,取决于部件是互补相容的还是可以被第三方替代的.Antràs和Chor(2013)与Acemoglu等(2007)以及其他相关模型的最大区别是产品的生产是按照特定顺序进行的,只有前面环节生产出所需的零部件,后面才能继续生产,直至产品最终完成.因此,在每一阶段,企业的“自造或购买(make-or-buy)”决策取决于其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

价值链论文参考资料:

价值论文

思修论文人生价值

供应链管理论文

价值工程杂志

人生价值论文

价值工程期刊

结论:全球价值链概念性理论框架一个国际分工视角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价值链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价值链和供应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