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古老村寨论文范文资料 与古老村寨的秩序和叙事力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古老村寨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09

《古老村寨的秩序和叙事力量》:本文是一篇关于古老村寨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芒旧新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地处孟连县高山地带,隶属芒信镇海东村,与缅甸佤邦比邻.全寨29户人家,均系哈尼族爱尼支系,自称“阿卡”.

与生活在红河州的哈尼族其他支系不同,芒旧新寨的阿卡没有文字,但对阿卡传统文化的保持要相对完好.

空间

芒旧新寨的阿卡系泛灵信仰,在他们看来,寨门、玩场、坟场、水源等公共空间以及家屋内部的私有空间均有生命、有魂灵,甚至有性别、有长幼.

其家屋多为两层楼长方形杆栏式建筑,底层架空,用于堆物,二层住人.面对建筑,在左右两端分别有两把楼梯通往家屋.左手边为女人楼梯,通往女房;右手边为男人楼梯,通往男房(男房外面设有阳台);女房里有女人火塘,男房里有男人火塘等男女的楼梯、房间、火塘分别具有不同的讲究以及功能,因而在外来者看来也便承纳了不同的意涵.

此外,家屋建筑有“大房子”和“小房子”之分.通常提及家屋主要系指“大房子”,但实际上凡是家有成年(阿卡男子一般十三四岁左右行“成年礼”,之后即算成年)儿子的人家,在大房子之外,还建有他们常说的“小房子”.

小房子在体量上明显小于大房子,可以根据家里成年儿子的数目建有多个.小房子的功能主要是给家里男儿晚上居住和自由活动所用.小房子为年轻人的此类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此外,在新婚夫妇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小房子都将是这对夫妇居住与生殖繁育的重要场所——儿媳要在小房子里生产,待确认婴儿健康之后,方可搬进大房子居住调养.

根据阿卡传统,只要父母健在,儿子儿媳无论年龄多大、辈分多高都必须一直住在小房子里.他们如果想住大房子,就需分家出去,作为村寨公认的家长角色另起门户,独自履行其社会角色和承担所有的社会义务.

生产

在芒旧新寨,尽管村民们(特别是年轻人)对外来穿戴方式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传统织布却依然是阿卡家中必不可少的“储备”,每年都要生产,随时可能需用.

从年龄来看,寨子里的年轻人穿汉人衣裳者多,老人家穿传统服装者多;从性别来看,寨子里的男人穿汉人衣裳者多,女人穿传统服装者多,特别是女人中的老人家,可以说全部都是传统装扮.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布”堪称阿卡身体装扮与身份识别的基础.以布为中心,向前延伸,与栽种、搓线、织染等活动相连;往后扩展,与裁制、缝绣、缀饰等工作有关,而且其中还蕴含了性别关系的微妙表达.

以制作蓝靛的板蓝根为例.据当地人介绍,板蓝根都是女人栽种.由于板蓝根生性喜阴喜湿,所以需要栽在水分比较充足的树荫下、小溪畔,大概6月份左右雨水来临以后,就可以把一截一截的小杆杆栽下去.据称,过去由于没有肥料,会发生“今年栽种,来年不得采”的情况,现在有了肥料,可以追肥,一般来年8月份就可以收采制作染料需用的茎叶.

阿卡女人采、泡板蓝根都会选日子,采回来的茎叶被女人们扎成许多小捆泡在坛子里面,过一定时间待其腐烂到恰当的程度,女人们会把植物拿出来挤干净,把使用完毕的小捆茎叶丢回到大自然里.然后,再把烧好的石灰丢进装满汁水的坛子里,加酒,用瓢不停打舀.在打舀的过程中,本来绿色的汁水开始慢慢变蓝变黑,直到蓝黑色的液体上面出现一层细细的泡沫且这些泡沫上反射出彩虹的光芒,就算是接近完工了.接下来,女人们会把染料汁儿里的清水滤出,染布所需的一团一团的染料就做成了.至于染一匹布需要多少染料,经验丰富的阿卡女人自会掌握等

对于自己注重的东西,人们喜欢不断在其上追加细节.阿卡女人注重服饰,在布的成衣过程中,除了对布进行必要的裁剪缝制之外,她们还会在这些制衣的布上仔细刺绣,并缝缀上芦谷、贝壳、银泡、彩扣儿等各种装饰物件.体现在帽子上,则更是会把骨簪、甲壳虫等阿卡特有的传统“信物”一并附加展示.这也就是许多民族学研究者在谈及阿卡服饰时所经常提到的兽牙角骨(如牛骨簪)、皮毛尾羽(如公鸡毛)、贝饰(如海螺、贝壳)、昆虫饰(如金龟子)等说法的来源.而这些同时也是阿卡女人女性魅力的体现,尤其是作为帽饰的金龟子与牛骨簪,其数目多寡直接显示着一个阿卡女人被追求程度的强弱.据说以前一个阿卡小伙子若想追求一个姑娘,一定要亲手磨制一对骨簪和抓金龟子并做好之后送给她,不过现在已经几乎没人这样做了,姑娘们头上的牛骨簪与金龟子多是从母辈们那里承继过来.

仪式

在芒旧新寨,“做礼”或仪式是村民们日常成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魂”的色彩,与“彼世”相关,又有“法”的意味,与“此世”牵连.诸多“礼”或仪式除却祈福、祛弊、禳灾等意图之外,还具有转换——赋权的力量.

尽管这里的人们没有文字,但他们表情达意和保存文化的能力却并不比有文字的社会羸弱——另一方面他们焦虑困惑和遗失文化的程度也并不比有文字的社会更显突出.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应该是“物”之为物的余部尚未完全被“商品”降服.

至此我们可以说,与都市文化圈常经由“从日常生活里跳脱出来”进行阅读、写作来表达文化观念的大多数“文化人”的文化理解不同的是,芒旧新寨的空间、生产、仪式乃至器物等各种文化样态或叙事形态无不与当事者的日常生活嵌合在一起,难以(也毋需)解分.或换言之,这里的坐卧住行皆叙事,日常生活即仪式.

后记:守望乡土,记录乡愁

文/王晓亮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

——《乡愁》

一片片的山野,一坡坡的绿.顺着绿色里那蜿蜒而上的山路,路的尽头、大山深处,有鸡鸣狗吠、有袅袅炊烟.炊烟的根是坐落于山腰的村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排排独具特色的传统杆栏式建筑,这便是哈尼族(阿卡)人们的家园——芒旧新寨.我们的培训便在这片美丽的地方开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安排,学员们深入田野,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民一起上山下地,体验其真实的生产生活,学到了在书本上、文件上、办公室里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其文化现象背后的独特魅力与精彩.

非遗并非高不可攀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日常的生活.你只有到达现场,亲身感受、切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其不同环境中的文化样本,其不同的渊源和不同的本质.

非遗的田野调查远不是听几个故事、拍几张照、录几首歌那么简单.你需要在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中去记录它、去理解它.这首歌在什么时候唱?什么环境下唱?谁唱?为什么唱?怎么唱?与什么样的民俗生活有关?

非遗的田野调查绝不是走马观花式的“田野旅行”与“采风”.根据安排,学员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全面详细地搜集与整理与田野点相关的人文、地理、民俗、社会历史、民俗禁忌、宗教信仰等相关文化背景资料,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十分细致的田野访谈提纲;做到精心准备,分工到位.文字、摄像、拍照、记录、绘图、测量乐器等工作专人负责,保证了田野调查工作有效与顺利;经过“同吃同住同劳动、走村串户访人家”式的深入调查,学员们的田野调查硕果累累,真正做到了非遗保护的“见山见水记乡愁”.

花開花谢,日落日出.入村的田野调查培训结束了,分别那天,我们泪雨如下,舍不得那碗水、那杯酒、那朵云、那深情!

那一刻,我们只愿化作那漫山遍野的绿叶,守望这片乡土,记录那一叶乡愁!

古老村寨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古老村寨的秩序和叙事力量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古老村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古老村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