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舆论论文范文资料 与大数据、网络舆论和国家治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舆论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8

《大数据、网络舆论和国家治理》:该文是关于舆论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众声喧哗、群体极化的网络舆论给治理者带来严峻挑战,而大数据资源和技术将驱动舆论研究方法的革新,进而影响舆论引导机制的转变,并促进政府将“民意”作为一种强大的治理工具.大数据思维及善治理念下的舆论引导应从“单向设置媒体议程”转向“主动回应公众议程”,从“表层信息控制”转向“潜在情绪引导”,从“运动式意见治理”转向“对话式凝聚共识”.大数据舆论研究应服务于社会心态调适、社会风险管理、公共决策协同等国家治理目标.

关键词:大数据;舆论引导;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21.5;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6)08.0003—10

作者简介: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曹艳辉,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广东

广州510006)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等数字化存储传输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数据化生存时代,社交媒体上的公共表达、网络搜索、消费记录等信息都被数字化记录和存储,构成海量、多样、变动、真实的大数据.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认为,大数据是一场“革命”,它将改变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式和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如今,发展和应用大数据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被赋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使命.2012年3月,美国政府公布“大数据研发计划”,旨在提高和改进人们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收集、储存、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数据所需要的核心技术.2015年8月,我国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未来5—10年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应实现的目标,旨在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以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传播大数据,既催生了活跃的网络舆论场和网络舆论研究的新范式,也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舆论关系着社情民意和社会稳定,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对象,又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还是评价国家治理成效的关键指标.自2003年起,大量网络群体事件井喷式地涌现出来,互联网在民意表达和舆论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舆论“众声喧哗”、“群体极化”等特征,赋予了民众前所未有的公共表达空间,也成为倒逼政府信息公开和依法执政的重要动力.如何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优化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提升和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大数据驱动网络舆论研究方法的革新

自李普曼所著的舆论学奠基之作《公众舆论》问世后,“舆论”就成为政治学、传播学中的研究热点,而近十多年来在新的媒介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刺激下,网络舆论更是成为传播学、情报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显学.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割裂性、变动性给研究者和治理者带来严峻挑战,而大数据资源及分析技术则将为网络舆论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一)数据采集与抽样方法的转变

1936年盖洛普采用定额抽样方法,仅抽选3000个调查样本就成功预测了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此后,基于抽样方式的民意测验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调研方式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民意测验内容也逐步从对候选人的评价扩展到公众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各类公共议题的态度和意见,成为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了解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这种通过问卷、电话访问获取数据的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与弊端:一是成本高、耗时长、抽样难度大,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调研中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二是数据来源于被调查对象的自我报告,数据真实性受到被调查者作答意愿、记忆程度、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三是数据结构单一,从抽样调查的数据量以及解释的单一化层面上来说,都存在着缺陷.

大数据给舆论监测和研究带来的重要变革之一是数据生产方式的改变,即人们“无意间”的网络行为成为了新的数据来源——人们不是在被调查时表达观点和态度,而是在网络表达、交易等自然状态中呈现其观点和行为.这种自然状态下生成的数据为舆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研究对象也从“抽样”转向“总体”,而不必受数据获取的时间和成本限制.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表达行为,还是网络搜索行为,或者是新闻阅读行为等,都被以数字化的形式实时记录,为网络舆论研究提供了海量、多样、变动、真实的大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中的“全样本”不能等同于人口普查中的“全样本”,因此对其代表性和可信度需要有客观认知.网络传播大数据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样本,但利用其进行研究仍具有多重意义.首先,不是所有研究都需要覆盖全体公众,网络舆论场的热点议题、传播规律、网民心态、网络舆论主体等研究问题主要针对网民,针对某一网络热点事件、某一网络媒体的全数据进行挖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网络舆论的特征及生态.其次,伴随我国网络使用的普及率日益提高,依托网络人群进行分析可大体覆盖中青年主流群体.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如果需要了解青少年公众的网络社会心态,则通过大数据方法来做监测和研究比较富有代表性.再者,大数据的样本总体规模非常大,一定比例的个体信息噪音不会影响总体结果,只要对其数据抓取的渠道、来源及结构性特征有整体把握,加之通过数据抓取关键词的精准设置、算法优化、数据清洗及多维信息匹配等方式进行处理,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二)网络舆论测量维度的多元化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大数据不仅方便了网络舆论的数据获取,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与传播内容、传播心理、传播行为、传播关系等相关的多维度信息,为我们更大范围、更加全面地洞察“舆论景观”提供了新的机会.

学者陈力丹认为,舆论的表现是多样的.以言语形式的表达,构成显舆论;以情绪形式的表达,构成潜舆论;以规模行为的表达,构成行为舆论.在他看来,“潜舆论”不是一般的纯粹个人的情绪性意见,它预示着多数人的预存立场,并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显舆论.网络传播大数据,对监测和研究这三种舆论均有积极作用.

舆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大数据、网络舆论和国家治理为适合舆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舆论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