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马克思论文范文资料 与马克思虚假意识思想新解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马克思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6

《马克思虚假意识思想新解》:本论文为您写马克思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如何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的“虚假意识”思想,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谱系中常论常新的基础性的焦点问题.我们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深度耕读,以图对长期聚讼纷纭的“虚假意识”思想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在我看来,对马克思“虚假意识”思想的解读需要实现三大转向:一是对“虚假意识”的界定由认识论维度转向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利益论和功能论五个维度;二是对“虚假意识”根源的理解由认识根源转向认识根源、阶级根源、利益根源和经济(矛盾)根源四个方面;三是超越和走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的基本路径由重视实践视角而否定批判视角走向保持两个视角间的必要张力.深入梳理马克思“虚假意识”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问题,乃至提升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虚假意识;历史唯物主義;超越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3-0122-09

作者简介:张志丹,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 南京 210023 )

一、学界关于马克思“虚假意识”思想的论争

意识形态概念问题是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元问题.梳理学界近几十年来的研究不难发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概念之争的思想源头,历久而不衰.其中,以关于马克思“虚假意识”思想的争论为代表性论题.围绕该论题的研究,当下仍有三大问题值得重新加以反思:其一,何谓马克思的“虚假意识”概念或“虚假意识”的含义有哪些维度?其二,“虚假”的根源是单一的还是多维的,究竟有哪些?其三,超越或走出“虚假意识”的基本路径是“一”还是“多”?如果是“多”,又如何审视和平衡这些路径之间的关系?这些论题的解答,不仅关涉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研究以及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及其“正名”问题,而且关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般认为,“虚假意识”思想在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正是通过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开了意识形态这一纷繁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的神秘面纱,澄清其本真面目,把握“是其所是”(是什么的问题)以及“知其所以然”(根源问题或者发生学逻辑的问题).可是,对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阐述,客观上为学界多种解读预留了巨大的“可能性空间”.对歧义解读的成因问题,笔者曾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认为歧义具有“文本原因”、“论述原因”、“误读原因”等 参见张志丹《意识形态功能新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

学界目前关于马克思“虚假意识”思想的研究,大体有两种对立性的典型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就是“虚假意识”思想,即否定性、贬义性、批判性的“虚假意识”思想. 比如,伯纳德·萨瑟 [以色列]伯纳德·萨瑟:《意识形态:一个概念的历史》,黄峻岭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马丁·赛里格 侯惠勤等:《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著作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137页.;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包括“虚假意识”思想,同时还有其他思想.比如,大卫·麦克里兰、侯惠勤和戈士国等.大卫·麦克里兰认为,“虚假意识”这样的表述是马克思在经典文本中从未使用过的;依赖《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作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的等同,而根据马克思包括《资本论》为主的后期著作,意识形态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虚假意识. 参见[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将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的确,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概念有跳跃,阐述不系统,研究有侧重.文本预留的可能与不可能、在场与不在场,建构了回归马克思文本本真和思想原像的难度空间.鉴于此,如何以科学的文本解读来澄清有关争论,显然需要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此需要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方法论进行必要的检讨.实际上,当前流行的考据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存在内在缺陷和痼疾,无法承担科学的文本解读的重任.所以,“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3页.解答上述“虚假意识”问题,唯有依托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马克思基本精神基础上的科学文本解读,进行创造性的深入梳理,方有可能超越考据学的仅仅停留于词句表面的“皮相之见”以及解释学的骑着主观主义的“野马”狂奔.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解读文本,不难读出,由于思考参照系和文本语境的不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具有多种复杂的含义,其中“虚假意识”思想是十分凸显的.马克思诚然没有直接使用过“虚假意识”一词来指称意识形态,可是,他在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即颠倒性、歪曲性、神秘化、伪批判性的研判上,与恩格斯并无二致.而且,马克思在文本中使用过很多否定性、负面性的词语,诸如“虚伪的意识形态”、“虚假观念”、“意识形态的欺骗”、“幻想”、“虚假的独立性”、“幻想”、“幽灵”、“教条”、“拜物教”、“想像的存在物”等,以此来泛指一般的意识形态概念可能证据不足,用之特指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概念则是较为合适的研判.明乎此,是这里分析马克思“虚假意识”思想的合法性基础.

二、“虚假意识”的五个维度

对于马克思“虚假意识”思想的研究,以往多从认识论维度切入.通过综合研究和分析马克思不同时期的经典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对“虚假意识”概念的阐述主要存在五个维度:

第一,本体论维度.乔治·拉雷恩认为,本体论意义上马克思的“虚假意识”是指根本不存在的虚假意识,不是“社会现实一部分”的虚假意识.在马克思看来,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家们认为,意识、社会意识、意识形态三者是独立的实体,具有自己的独立自足的历史,因而看不到它们的本质内涵和根本来源,把意识形态完全“独立化”、“自组织化”.认为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而是社会存在作为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派生物的观点,把两者之间的真实关系颠倒化,这种唯心主义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或者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观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虚假意识”.事实上,马克思对本体论意义上的“虚假意识”的批判是与唯物主义的创立性阐述一体两面、息息相关的.譬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法律、哲学、宗教、道德等看作是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因为唯心主义认为它们是可以独立于社会现实而存在的.显然,这是抽离观念的现实条件,也是变“本”为“末”、“ 本末倒置”,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2页.历史的“变戏法”.再比如,马克思批判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历史分析法,首先把统治思想与统治者分割,同生产关系分割,而后得出结论说,“历史上始终是思想占统治地位”,由此,把从这些不同的思想中抽象出“思想”作为历史上的宰制性力量,从而把这些个别的思想说成是“历史上发展着的概念的‘自我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关于本体论意义上的“虚假意识”概念,被国外一些学者认可,比克胡·帕雷克认为,意识形态指唯心主义的“意识性质”观,以观念作为“本体”,作为“超验的、独立的实体”.同样,大卫·麦克里兰写道:“意识形态的虚假,与其说是由于其起源或功能,不如说由于其本体论的地位,以及处理并不存在的事物的倾向.” [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将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马克思论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哲学论文

结论:马克思虚假意识思想新解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马克思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