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礼俗论文范文资料 与清末移民对黑龙江地区教育礼俗宗教的影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礼俗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14

《清末移民对黑龙江地区教育礼俗宗教的影响》:关于免费礼俗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礼俗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黑龙江地区的移民从清初就已经开始了,而早期的移要是流人、站人和戍边的八旗军.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清政府逐渐认识到移民实边的重要性,进而加快了对黑龙江地区的开发.黑龙江地区的移民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矿业、林业、商业等领域的开发,而随着黑龙江地区的开发,行省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新型城镇也走向兴盛,黑龙江地区的教育、礼俗和宗教信仰受移民的影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一,汉人的移入最终导致满族人和其他土著民族接受了汉语,而满语逐渐被废弃,汉语成为黑龙江各民族通用语言;其二,外来汉民在婚礼、丧礼、祭礼上与满族、蒙古族有异,而在着装、饮食、住宿等方面已经融入当地,这是移民社会的普遍生活特征;其三,清末黑龙江地区的移民反映的信仰结构更为复杂和多元化.

[关键词]清末移民;黑龙江;教育;礼俗;宗教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0-0081-04

黑龙江地区的移民从清初就已经开始了,而早期的移要是流人、站人和戍边的八旗军.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清政府逐渐认识到移民实边的重要性,进而加快了对黑龙江地区的开发.清末移民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社会变迁,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移民对黑龙江地区义学的兴起、宗教信仰的形成、礼俗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的影响来阐述.

一、清末移民与黑龙江地区义学的兴起

清代早期,私塾教育是黑龙江地区主要的教育形式,私塾教育既满足了乡绅官宦家子女就学的需要,又为农家子弟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满官学兴起,满官学是为八旗子弟专设的学校,八旗子弟一旦入学就会享有一定的封建特权,但并不是所有的八旗子弟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出身上有严格要求.满官学是为培养满族人才加强大清王朝统治的需要而设,所以清政府及地方官都对满官学非常重视.

清末,受外来移民的影响,满洲族“通国语者寥寥,多能汉语”[1]60.而黑龙江地区普及汉语的时间要晚于辽、吉两省,书信往来也一向用满文书写,同治年间则满汉文参用,但到了光绪年间,北京城内对于满文奏折概不收阅,例行满文也要改成汉文,满洲族能通晓满文者也不过1% [2]42.可见,汉语作为通用语言已经得到的认可,而随着汉语的普遍应用,也加速了满洲族汉化的过程.汉语成为通用语言和义学的普及有重要的关系.光绪四年(1878年),奉天府府丞兼学政王家璧称,“奉天、吉林两地人才济济,而黑龙江历经200余年尚未设立学校”[3]1090.直到光绪七年黑龙江将军定安提出设立义学,并于两年后建成,义学成立后“学舍宏阔,视满官学为胜”[2]42.此后随着汉人的进入,黑龙江各城满学教育逐渐被汉学所取代.当时,黑龙江地区大多满族人已学会说汉话,而布特哈、索伦语等民族也逐渐学会说汉话或者于土语间杂着汉语[1]60.可见,义学的发展对满族人汉语言的学习影响至深.到20世纪初,满族人大都会说汉话使用汉语了,据《黑龙江志略》载:“黑龙江文字,最初惟用满文,与各蒙行文则用蒙文,现时最通用者惟汉文,所有满文渐已同化于汉文.蒙文则仅行于杜尔伯特、札赉特、后郭尔罗斯及依克明安各旗,其索伦、达虎尔(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各种,向例只用满文,不用蒙文,且不识汉文,今日之势已趋重汉文,能通习满、蒙文字者,盖亦寥寥不多见也.”[4]169

可见,汉人的移入最终导致汉语在黑龙江地区的普及并成为通用语言.正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所言:“黑龙江以南的满洲几乎人人会说汉话,许多满族人甚至已经丢掉了自己的母语,这就是汉化的结果.”[5]45 而汉语得以普及推广的重要原因“这是为了交际的便利”[6]300.

义学是“教孤寒生童或苗、蛮、黎、瑶子弟优异者”[7]3119的学校,有慈善事业的性质,教育对象主要是贫困家子弟有志者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子弟,不局限于八旗子弟.义学的教学内容完全是汉文,又是官办的,所以也称之为汉官学.汉官学始于雍正年间,清朝政府曾下令:“各省改生祠书院为义学,延师教徒,以广义教.”黑龙江地区的义学兴起于嘉庆元年(1796年),为黑龙江将军永琨设立的齐齐哈尔义学.由于清政府的不重视,义学从成立之初就一直不景气.直到光绪年间,汉官学才有所发展.虽然此时内省满族人逐渐汉化,而此时黑龙江地区满族人的汉化程度并不高.原因之一是认为黑龙江为满族发祥之地,应以骑射为重,娴习骑射,巩固边防.二是黑龙江旗人子弟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即可为官.

黑龙江地区的义学是伴随着黑龙江地区的开发逐渐发展起来的.关内大批移民涌入,人口增加,词讼事件、行政事务增多日趋繁忙,奏折、信札多为汉文,而“八旗、营、屯子弟以骑射为务,不尚汉文”[8]43,所以,急需一些通晓汉文的当差人员,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汉官学开始兴起.呼兰河流域是黑龙江地区开发较早且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奏设儒学,文风四起”.而省城地区“未经振兴”,立官学四科,一文艺,二经义,三说约,四启蒙,进而为了行政事务的需要,先后建立了黑龙江、墨尔根,双城厅、宾州厅、五常厅、宁古塔、呼兰厅义学,教育事业锐意经营,各种学校均已初具规模,“大抵各地无论新开与否,凡稍成村落地方,莫不有学”[9]2077.光绪三十二年,科举制度被取消,改设学堂,“学堂有165处,学生6 900人”[4]271.可见义学的兴盛.

义学兴起后,由于黑龙江将军的重视,亲自过问,督促检查,黑龙江义学比较迅速地发展起来.伴随着义学的发展,黑龙江的府、州、县学也开始应时而生.义学的发展为促进近代黑龙江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奠定了今后黑龙江地区新式教育的基础,比如小学堂、中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等都是在义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二、清末移民与黑龙江地区礼俗的变化

呼兰河流域是黑龙江最早開放开发地区,所以清末黑龙江地区的礼俗变化特点在呼兰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体现在婚礼、丧礼、祭礼上,与满族、蒙古族不同,并没有很快融入当地习俗.“呼兰满汉蒙回,错居杂处,不啻家自为风,户自为俗.”[10]而着装、饮食、住宿等基本和当地人无异,这与黑龙江的自然地理、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礼俗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清末移民对黑龙江地区教育礼俗宗教的影响为适合礼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礼俗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