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新诗论文范文资料 与傅天虹汉语新诗学分泌和实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新诗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3

《傅天虹汉语新诗学分泌和实践》: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新诗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中国新诗站在百年历史的坐标上,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诗人和文学史家急需深入思考的问题.古典和现代、中国和西方、保守和激进等二元对立的声音仍然不断地进行拉锯战.当我们把眼光凝聚到诗歌本体核心元素的时候,就又回到了诗歌常识和原点——汉诗的汉语性.关于新诗汉语性的反思、发现和探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从郑敏对于新诗对于传统诗学发生断裂的反思,到任洪渊对汉语文化诗学和多文体汉语文化哲学的探讨,到姜耕玉的汉语诗性智慧说,到洛夫的跨域综合的天涯诗学,再到新世纪傅天虹关于汉语新诗学的探索,构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作为独异的诗人、学者、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傅天虹经历了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等不同时段,在不断的人生漂泊历程中,在不断的诗学实践的嬗变中,逐渐分泌出“汉语新诗”的概念.

傅天虹在梳理百年汉语诗歌历程时,编撰出版《汉语新诗90年名作欣赏》和《汉语新诗90年名篇鉴赏辞典》(台湾卷),引起了诗界关注,傅天虹遂成文《对“汉语新诗”概念的几点思考》,阐释了“汉语新诗”的学术准备、命名意义、可行性,并展望了汉语新诗学的区域整合和视野重建的前景.自2009年起,傅天虹就“汉语新诗”概念进行了一系列阐释.“汉语新诗学”的诗学胚芽的生成和发育,完全带着傅天虹的生命体征和生命温度.这一概念既意味着为中国新诗寻找文化之根,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弃儿”的寻根.傅天虹,原名杨来顺,1947年出生于南京.他尚在母腹的时候,父亲就远走香港.他还不到2岁的时候,母亲又离他而去寻找父亲,然后同去台湾.傅天虹从小由外婆养大,后来考入南京师范学院读书,上世纪70年代末才得以與父母取得联系.傅天虹80年代初定居香港.在时任香港“中国笔会”会长的乡叔何家骅的协助下,首开两岸新诗沟通之先河.后来,他辗转港澳台和大陆,为两岸诗歌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傅天虹在寻找血亲之途,也是在寻找文化之源,诗学之源.“汉语新诗学”正是傅天虹寻根的最终结晶.

傅天虹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六七十年代的“潜在写作”、南京时期的“苦恋”写作、定居香港之后的诗艺综合写作、汉语新诗学的凝练阶段.这四个阶段逐渐打开了自我、社会、文化、汉语的扇面,完成了从自我的确认、社会的反思、诗艺的历练到文化的自觉暨诗学自觉的嬗变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傅天虹自我生命寻根的过程,也是傅天虹诗学寻根的过程.

一、六七十年代的“潜在写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傅天虹度过了漫长的流浪岁月.在流浪途中,傅天虹被一位老木匠收留,受到关爱,也随着老木匠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宁夏等大半个中国颠沛流离,这种磨练使傅天虹窥视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开阔了胸襟.“写诗”就是傅天虹抵抗现实的唯一武器和手段.但当时无法公布于世,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存活.是谓“潜在写作”.傅天虹在这一时期的写作主要保存在手抄本《无题》(1968)、手抄本《无题二集》(1971)、手抄本《无题三集》(1974).

傅天虹早期的诗作,虽然内容稍嫌直白,诗艺略显单调,但却具有那个时代所罕见的特质.我简单比较一下傅天虹的《阴霾》和北岛《结局或开始》的开头.二者所表达的时代体验是一致的:阴暗、压抑、绝望、未来的不确定性.傅天虹虽然在艺术上不如北岛做得立体繁复,但是他所传递的时代力量和个人的怀疑主义精神,在一个崇尚理想主义的空洞信仰的时代里,发出了更加真实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傅天虹初步确立了朴素的人道主义和 思想.《人》愤怒地控诉了 力量对人的扭曲,有力地表达了傅天虹的人道主义的觉醒和个人主义的觉悟.

颠沛流离的底层人生,造就了少年诗人傅天虹的叛逆色彩.他在《我不是一个乖孩子》里就体现了“弑父”情感.这种情感态度在《问天》里呈现为振聋发聩的天问.这首诗有两大突破:第一,傅天虹提出了“公民”概念,强调了公民意识、自我意识,具有浓厚的先觉者色彩.第二,这首诗在流行太阳崇拜的时代语境里,体现出质问太阳的“弑父情结”.他质疑刺痛眼睛以致什么也看不清的“太阳”,质疑蛮横的太阳“如此卖弄它的强大”,而且还无情揭示了太阳的奴仆“月亮”在监听着人间,因此,他肯定了宇宙秩序的背叛者——“那划破夜幕的流星”.这种反抗意识也是较早的觉醒.

二、南京时期的“苦恋”写作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潜在写作更多地体现了傅天虹自我命运的抒写,那么,第二阶段南京时期的“苦恋”写作,则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苦恋.因为这一阶段的诗歌基调即是由历史深重之“苦”和诗人深挚之“恋”交织而成的“苦恋”.代表作有《苦恋曲》《母亲》《酸果》《雪松之恋》《春歌》等.

《苦恋曲》抒发了一场历经22年而无法忘却被时代埋葬了的苦恋.这不仅是个体悲剧,更是民族之殇.《母亲》描写隔海墓陵中的妈妈无数次走进傅天虹的梦中:“三十多年了/我总渴望着/一声门铃/我的泪水没有停过”.《酸果》是傅天虹的重要代表作,以扭曲的大树上结出来的“酸果”自喻,控诉了时代风雨霜冻带来的劫难.《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个没有妈妈的小女孩,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小女孩就是傅天虹的另一个“自我镜像”,表达了对自己远去台湾的妈妈的无限思念.

傅天虹在诗中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无限渴望.《雪松之恋》以市花的命运自喻,“我知道/你也有过被凌辱的痛苦/有过伤残/有过厄运的侵袭/连中山陵都淹没了的红海洋/当然不会放过你”,“你不屈的绿/浮动在我猩红的记忆里”.现在迎来了春天,“哪怕只犁出一点点新绿/春蚕吐丝一般的缠绵哟/似乎活着/爱,就决不会忘记”.《春歌——写给一位会唱歌的老诗人》,一位“经过扭曲的世纪”的邻居遭到批斗,妻子离婚,爱女夭折,但他并未沉沦,而是以充满着“春蚕吐丝般缠绵/少女怀春般痴迷”的柔情,为时代唱一曲“苦恋”的春歌,“唱冻土里萌动的生机,/唱旭日下暖暖的春意等”他以这种动情的“恋歌”,给观众爱的滋润和启迪.

我们注意到,傅天虹这一时期的诗作,带有那个时代的共名色彩.所谓“共名”,是指时代本身含有重大而统一的主题,知识分子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材料都来自时代的主题.“共名”不但概括了时代主潮,而且可能成为作家表达自己社会见解的主要参照系.傅天虹的共名抒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公共抒情——“苦恋”之情.引起极大影响的是《南京杂咏》组诗四首,分别写了明孝陵、莫愁女、胭脂井、跪石羊,借物抒发历史的巨大变迁,历史的忧患意识是很清晰的.《跪石羊》抓住“跪”这一典型动作所蕴含的历史深意,祈求“快起来吧,春天到了!/你身边不远就是长满绿草的山坡.”蕴含了新时代人格解放的呼声.二是在“向科学进军”的时代号召下书写的一批科学诗篇,开风气之先,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的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共名抒情.三是一批具有哲理诗特点的咏物诗.

新诗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傅天虹汉语新诗学分泌和实践为关于本文可作为新诗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雨巷 戴望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