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五保论文范文资料 与祁门十四都五保大坑坞倪氏文书寻获和调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五保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09

《祁门十四都五保大坑坞倪氏文书寻获和调查》:本论文可用于五保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五保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2002年1月10日,我从祁门人张北强手上获得了两包文书,经整理,一包是《祁门三四都一图(姚村)汪氏文书》,再一包就是《祁门十四都五保大坑坞倪氏文书 附祁门十四都一图九甲陈氏文书》.

倪氏文书和陈氏文书在获得的时候就是混杂在一起的,且由于这两户文书出自地都属于祁门十四都,历史上倪姓和陈姓之间还有联系.因此最初整理,我是将它们统归为倪氏一户的,只是到最后我才作了归户性的区分.这其中,《祁门十四都五保大坑坞倪氏文书》共有264份,最早的是《明嘉靖二十年二月十四都郑和立卖山赤契》,最晚的是《民国三十七年四月陈善琢立出卖田皮契》;《祁门十四都一图九甲陈氏文书》共有16份,最早的是《清光绪二年正月郑阿胡氏同男前铎立杜卖田皮契 附民国三年八月买契执照》,最晚的是《民国十四年八月王锦江立杜出卖田租契》.

倪氏文书的归户性很好,数量大,有264份;时间跨度大,达到了407年;种类多,内容丰富,特别是其中《清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周德远立卖门楼砖雕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知道了徽州民居中的一幅门楼砖雕在当时当地值多少钱.因此还在整理倪氏文书的时候,我就想到实地察看.但是,在我要确定该户文书的出自村时,遇到了麻烦:从文书内容所反映的情况看,它应该是出自祁门十四都五保一个土名叫“大坑坞”的地方,可是在查看了我所能看到的祁门地图和祁门县地名录后发现,在祁门十四都一带,甚至在整个祁门县,自1950年代末以后就没有一个叫“大坑坞”的地名.为此,我曾电话联系均是祁门人的黄山市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长陈琪、副馆长章望南、馆长助理倪清华,询问“大坑坞”的地名,都没有结果.2010年7月29日,为帮助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规划其所承担的黄山市“百村千栋”保护利用工程,我和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的赵懿梅一起,随设计院院长陈继腾一行去了祁门历口乡历溪村.车到祁门县县城时,我和赵懿梅先去了祁门县博物馆,请博物馆的人帮我调查寻访祁门十四都的“大坑坞”、五都的“黄岗铺”、三四都的“姚村”和十三都的“谢家坦”4个地名.晚上,我们在历口乡政府吃饭,我专门提到了“大坑坞”的地名,请历口乡党委书记、乡长以及乡里的其他工作人员帮助确认其位置及现在的地名,结果都是不得而知.无奈,我只有再进行案头文字和文献的考证.

根据文书,“大坑坞”的地名一定是存在的,并且在《清同治九年十一月倪水发、倪喜孙等控恃强拼砍案留底》的禀状中,还明确注明:“西乡十四都大坑坞,离城四十里.”根据这个里数,我又查阅了地图和1987年祁门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的《安徽省祁门县地名录》——也不知是多少次了,用尺子比划,确信“大坑坞”应该就在祁门小路口往西、诸口村以东一带.在地名录的第14页上,我看到关于塘坑口的记载:“距小路口西南5.2公里.因村坐落塘坑坞口得名.13户,63人.”由此,我突然产生了这样的猜测:这个塘坑口也许就是过去的大坑坞.进一步的文献考证后,我更加坚信了这个判断.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到实地去验证.

我曾两次要去塘坑口.第一次是在2010年8月17日,结果没有去成实地,但通过和张北强的交流,进一步确信了大坑坞就是现在的塘坑口.第二次是在2010年8月25日.这次,我是带着自己租的小车,邀了赵懿梅,再到祁门县城,带上了张北强.张北强听说我要去塘坑口,就说:“从花城里下去,好像道路艰险,要沿石壁走十几里,还是从车田过去吧.”我应允.谁知张北强当时记岔了,以致一上午我们走了西石坑、东屋坦、双河口、杨屋里、车田一带,一直未寻访到塘坑口.

从车田村出来已经是中午了.吃饭的时候,张北强突然对我说:“我想起来了,当年的那批契纸是我在溶口景石收来的,去的时候都是走沿石壁的山路,还要过河,很不好走;卖契纸给我的人是姓倪的,是从塘坑口迁过去的.”看来,文书的出自村还是应该在塘坑口.

下午1时我们到达花城里,将车停在一家靠公路的小商店旁边,步行去寻访塘坑口.此时太阳正是一天中最火热的时候,我们汗流浃背,走了大约有半个时辰,隐约感觉到前面有一个村庄.此时正好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迎面开来,就询问驾驶者,告知前面就是塘坑口村了.远远地,我们看到了塘坑口村的村口.张北强先行进村,我和赵懿梅则拍了几张村口照后才进村.

进村的路缘着一条小溪.我们刚到村头,就看见有两个小女孩在溪边钓鱼.我和赵懿梅进村后,走了好几户人家也没有见到人.在拐进一个狭窄的巷子后,终于在一户人家门前见到了一位老奶奶和一位带着孩子的 .我上前打招呼,介绍自己是想了解一下这一带的历史情况以及地名.刚聊几句,一个长得有点胖的中年男性打着赤膊从旁边一座新房子出来,自称姓倪;接着,又有两位中年妇女过来.我见人多了,便开始了询问调查.在我问到是否知道这一带有一个叫“大坑坞”的地名时,大家都说没听说过;在我问塘坑口村的土名或者以前是否曾经叫过“大坑坞”的名字时,大家相互嘀咕了一下,最后还是告诉我没听说过.这时,我内心一阵紧张,难道我又搞错了,大坑坞不在这儿?伴随紧张的就是大脑记忆的短暂丢失,本想就文书中出现的一些人名进行询问,这些人名我早就记在本子上,也记在了脑子里,临进村时我还拿出本子温习了一下,可这时竟然全忘了.我从口袋里掏出本子,边看边询问.先问了“倪永和”这个名字——倪氏文书中最晚的一份是《民国三十七年四月陈善琢立出卖田皮契》,其受买者即倪永和.大家说不知道.再问“倪云昌”——倪氏文书中第二晚的一份是《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叶春九立杜出卖田皮契》,其受买者是倪云昌.大家还是不知道.这一下我真的要崩溃了,倪永和和倪云昌最有可能是倪氏文书的归户主人,也是生活年代最靠近现在的人,既然塘坑口倪氏族人都不知道他们,那就意味着这倪氏文书可能不是出自塘坑口.看来这次我真的要失败了!我几乎要准备放弃了,但还是心有不甘地问了第三个名字:叶春九.大约过了二三秒钟,有一位后进场的妇女低声用土话复说了一遍“叶春九”这个名字,然后转用祁门普通话对我说道:“叶春九这个人有,但死了有好多年了.”接着,她就和在场的其他村民进行了交流——我当然听不懂,最后似乎是汇总地再告诉我:叶春九死了快10年了,死时有70多岁.听到这些,希望之火猛然在我心中燃起.我马上问道,塘坑口这一带除了有姓倪的、姓叶的人之外,还有没有陈姓、胡姓、汪姓等.得到的答复又是肯定的.这时,张北强从巷子里领来一个年纪稍长、同样打着赤膊的男人,对我说:“我帮你问到了一个人,他比较了解倪家的历史.”也就在这时,我们原先在村头碰到的两位钓鱼的小女孩回家了.一问,才知道其中一位红衣少女倪鑫云就是在场年龄最长的老奶奶的孙女.通过聊天,我们得知,倪鑫云的奶奶姓汪,1935年生;先进场的男人名叫倪争球,1953年生;后进场的男人也姓倪,名叫倪佳士,1951年生.

五保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祁门十四都五保大坑坞倪氏文书寻获和调查为关于五保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低保户和贫困户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