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弋舟虚无论文范文资料 与弋舟虚无至实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弋舟虚无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08

《弋舟虚无至实有》:本论文可用于弋舟虚无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弋舟虚无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杨晓帆 一九八四年生于昆明.二○一三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八○年代文学研究、当代小说批评等.

弋 舟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表大量长中短篇小说.作品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获郁达夫小说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青年文学》奖,《十月》文学奖,第二、三、四、五届黄河文学奖一等奖,第六、七届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著有长篇小说《跛足之年》《蝌蚪》《战事》《春秋误》《我们的踟蹰》,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随笔集《从清晨到日暮》,小说集《我们的底牌》《所有的故事》《弋舟的小说》《刘晓东》《怀雨人》《平行》等.

杨晓帆:刚拿到《我们的踟蹰》时,我吃了一惊,扉页上写着:“在这个时代,几位各自经历了人间世态炎凉的沧桑男女,将如何相爱?”——我很好奇,写出《刘晓东》系列的弋舟,会怎样处理这么容易落入俗套的言情故事?读后很感动,故事本身虽然也充满了罗生门式的悬念和深情,但更打动我的是你如何通过爱情谈“时代”,谈今天这个时代中的“我们”.我能体会到你在后记中所说的用近乎“自然主义”方式去描绘生命“溃疡面”的沉重,但小说又写出了生活中那些轻盈而美好的东西.能谈谈对这部新作的构思或期待么?

弋 舟:不是说在小说里不能谈男女情感,这是永恒主题,但往往谈不好就会如你所说,落入俗套.何况,谁能谈得过《红楼梦》呢?写这个小说,驱动我的,就是想去打量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气质,而男女间的情感方式,可能便是任何时代的一个本质性的表征,情感问题最能显现时代的特质,比如革命时期的爱情,就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气质.我很难以那种“重创式”的方式去写小说,这可能跟性格有关,即便“溃疡面”,即便不堪,我也会抑制不住地想要弄点儿轻盈和美好.大家对这篇小说的反响还不错,大部分是女性读者喜欢.首发刊物《作家》的主编宗仁发老师、转载刊物《当代》的主编杨新岚老师也给予了肯定.在我心里,如果给自己打分,我只打三四十分,这不是自谦.但反馈回来的可能达到了六七十分.我就想这个落差究竟是怎么回事,下一步再写这类小说又该怎样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确不太擅长写这种风格的作品.《刘晓东》那种方式,如果让我再写三五篇,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我不能继续写下去了,太熟了.我之前写的中短篇可能更形而上一些,今天想在方法上有所改变.我始终觉得,一个好作家不能过度放任自己天赋上的能力,比如一个偏左的人,可能要强调一些右的东西,才能找到平衡感,反之亦然,否则就走成了“一顺子”.可能我下一部作品还是会去写情感,我终于发现它的重要性了,我想写美好的情感,即便它在今天已经稀缺,但我们写作,不正是为了打捞那些稀缺的事物吗?

杨晓帆:《我们的踟蹰》结构上分三段,我的阅读感受是上部最饱满,后面两部有些仓促.

弋 舟:这次写作从创作方式上不可取,几乎没有完备的构思和准备,是从一个中篇扩写成的.所以你的感受是准确的.如果我更耐心点,其实里面很多细节是可以充分展开的,比如李选和她韩国前夫的关系,张立军和他妻子的关系,年轻女孩黄雅莉的故事,曾铖和他前妻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得更丰满,小说的完成度也会更高一些,也许更能打动人.这部小说,太短了.我们对于长篇小说的体认,现在也发生着变化,比如有了“小长篇”这个概念,我觉得叫“轻长篇”是不是更好?这些事儿,还在琢磨中,也没想得太明白.

杨晓帆:一般同类题材小说会处理很多男女主角周围的人际关系,虽然你也写到父女关系、第三者插足等,但《我们的踟蹰》中推动小说发展的不是冲突的发生.故事的走势几乎全取决于中心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仿佛把自己禁闭在孤岛上思考感情问题.当我们今天流行在谈论爱情时谈论物质和世俗生活时,你却大胆地近乎在观念层面“谈情说爱”.上部中曾铖和李选围绕汉乐府中“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的对话就非常精彩.

弋 舟:对,我的写作习性,决定了目前只能更多依靠“观念层面”来处理现实,即便我那么渴望自己也能写得烟火气十足.可能还是怕流俗吧,那种“中国式”的“人际关系化”的描摹手法,我挺讨厌的.这也可能是我自己的不足.

关于对话,我也有过这个考虑,看看能不能光靠对话就把小说完成了,靠 、靠短信交流.我这种人有时候不用“大词”没法写小说,如果不用那种很书面语的话,我就写不下去,但即时聊天必须要用口语,所以也算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第一部分的对话我写得挺舒服,那里面,小机智、互相试探什么的都有,挺好玩儿的,而且即时通讯这种沟通方式也和面对面说话不同,可以矫情,可以留白,可以夸张和使性子,人躲在机器后面,于是有了新的话语系统.

杨晓帆:你的小说的确很有形式感,像早期的《谁是拉飞驰》《有时候,姓虞的会成为多数》等短篇小说,特别像《所有的故事》,叙事技巧都格外出彩.今天再回过头看比较早期的创作,你怎样看待自己写作的起步、调整和变化?

弋 舟:《所有的故事》完全是靠小说内在的逻辑在支撑,现实逻辑在里面并没有什么必然性,但你读起来不会觉得有逻辑障碍,这就是小说自身逻辑的自洽.如果以这种方式把《所有的故事》写到十万字,我相信可以写得非常好看,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每一个段落都可以单独成篇,但这就近乎游戏了,显得不太严肃.我自己也很喜欢这篇小说,但为什么不愿意再那样写下去?因为那样写太轻易了.就像一个天生特别轻巧的人,还是想办法让自己稍微笨拙一点好.一个沉重一点的人,则要轻盈一点,飞翔起来.对一个老不落地的人,你要告诉他想办法落落地.

形式感何其重要,我觉得这个观念我这辈子都不会改变了.

早期的创作中,我一直比较珍爱《跛足之年》,我从那儿开始正经的写作,它挺有元气的,起码让我一开始没有踏上很多年轻作家容易踏上的非常危险的道路.另外,它从一开始就和时代有所勾连,所谓“跛足之年”,是指那个“千禧年”.当然这种勾连不一定是指那种现实性的、扑在地面上的,而是把时代作为一个意象去打量.今天回看二○○○年,已经过去十六年了,但在那一年,如果没有一个前瞻性的目光,你其实并不知道今天会怎么样,比如,你没法预料我们今天的对话.《废都》的好,就在于它先很多人一步看到了家国的走向,比如知识分子的颓废,后来这个事实被印证了,今天你再读就会感慨小说的预言性.《跛足之年》就想写成预言,没有写好,但它对我是宝贵的,我今天再也写不出那样的东西啦.虽然毛毛糙糙的,但从我个人写作的意义上来说,它是起点性的东西,其后所有的调整和变化,都是踩在这块石头上.

弋舟虚无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弋舟虚无至实有为关于对写作弋舟虚无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虚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