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圆审美视域论文范文资料 与圆审美视域下壮族民间舞蹈圆美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圆审美视域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03

《圆审美视域下壮族民间舞蹈圆美》:本文是一篇关于圆审美视域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通过对中国舞蹈“圆”这一荚学追求的认识,从壮族民间舞蹈思想文化、舞姿、舞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摸索民间舞蹈和中华艺术审美文化核心哲学思想“圆”文化的联系,为壮族舞蹈文化的全面研究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圆;中国舞蹈;壮族舞蹈;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150-04

从远古开始,舞蹈便成为人们宣泄内心情感,表达内心愿望的一种重要途径,是我国古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艺术里,对“圆”的崇尚和追求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有所体现,其中就包括了中国舞蹈.如:“阴阳相合,圆融归一”、“圆在外,方在内,象天圆地方”、“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等等,都是对舞蹈艺术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指引的美学思想.

一、中国舞蹈的审美范式——“圆”

中国舞蹈是典型的划圆艺术,圆贯穿于中国舞蹈形体运动的始终.“圆”既是中国舞蹈的一种审美范式,又是中国舞蹈动律形态的本象.由此可知,“圆”作为一种审美定势,是渗透在广泛中国舞蹈中的核心美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舞蹈的发展和传承.

(一)“圆”的舞蹈美学思想积淀

由于对“天”的崇拜及“天道圆”的观念,华夏古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圆形思维方式及宇宙观.这种圆道观在中国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渐渐由哲学观发展到美学观范围,成为一种美的表现,艺术的一大审美法则.

1.“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在古代,人们将宇宙万物的运动视为按一个圆形轨道不断往复循环的运动.以《周易》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通过八卦和太极“弥纶天地之道”,通过观察太极图可得知,太极图外圈一个圆环,象征元气混一的宇宙空间,圆环中间“S”线分隔成黑白两部分,象征自然界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其中黑白小圆圈象征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世界万物既对立又在运动变化中和谐统一,相互转化.太极图以简洁抽象的形式,展示了“一个周而复始、自身不断循环的和谐圆圈”,体现出入和宇宙自然的圆融合一.对照太极图形态,我们发现舞蹈“圆”的形态和之相契合,大圆中包含着“S”型的8字划圆,圆和圆相生相息,变化万千.

通过对天地人“圆融”的研究,《周易》提出“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哲學思想,这一“圆”的思想对艺术思维模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舞蹈形态中开始出现对“圆”的追求,古典艺术结构开始讲求“起承转合”、“起点回归终点”.该审美追求在舞蹈文化发展历史中逐渐成为核心,并一直延续至今,不仅表现为舞蹈体态舞姿队形等,还体现在舞者或者艺术作品的意念思想中,讲求心在圆中,圆在意中.

2.“中和”

“中和”是儒家美学思想,“中”为适度,“和”为和谐、圆满,“和”是“中”的目的,只有适度有节才能和谐统一.儒家主张通过“礼乐教化”教人治世,使人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使社会安定协和,达到天下“中和”之治.

“尽善尽美”是先秦乐舞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对“中和”、“中庸”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春秋左传》中对“尽善尽美”清楚地说明,“尽善尽美”关键是把握“中”字,执其两端,不偏不倚.指出乐舞能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愉悦感,此为“美”,还能够促进社会国家安宁,此为“善”.将“乐人”的形式美,和“乐治”的内在美相结合,达到“乐天地人和”的圆满追求.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最早由《周易》建立,“是一种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高度自由的境界,因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体现在舞蹈中,为“阴阳相合,圆融归一”.“阴阳相合”指动作和风格要阴柔和刚劲并济,循序变化,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圆融归一”则进一步体现了舞蹈美学中对“和”的追求.舞蹈的时空力之“和”视为本体的圆融,舞蹈者的精气神之“和”视为内在的圆融,天地人之“和”是为内外的圆融,当三个层次的“和”圆融归一,即是表现了宇宙生命的圆融.由“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衍生而来的舞蹈美学思想“阴阳相合,圆融归一”,成为了中国舞蹈的审美追求和定势,是对舞蹈“美”的“圆满”境界的追求,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审美宗旨.

除上述“圆”的思想,中国舞蹈艺术美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以圆为美”的美学思想,比如“圆在外,方在内,象天圆地方”、“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都是在时 展中对中国“圆”的美学追求的延续,对舞蹈审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究其根本,都离不开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圆满追求.

(二)“圆”的审美形态特征

前文提到,有学者将中国舞蹈称为“划圆艺术”,“圆”在舞蹈中的具体形态可以概括总结为“三圆两圈”.“三圆”指平圆、立圆、8字圆,“两圈”指大圈套小圈.“圆”从字面上理解,平圆即为水平状态的划圆,躺着的圆;立圆即垂直状态的圆,站着的圆;8字圆则是如阿拉伯数字8,通过正反两个“S”路线一次生成相衔接的两个圆.

在实际的舞动艺术语言中,舞蹈形态中所表现的圆远远不限于字面理解的三种形态,而是以此为基础来运行,由内心至外形,由外形至内心,千变万化,无处不在.

二、壮族舞蹈中的“圆”之美

壮族舞蹈是中国舞蹈的组成部分,起源和发展于广西西南部丘陵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和地形不利等原因,和外界文化交流受阻,使得其舞蹈具有强烈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随着秦代大一统局势的打开,广西丘陵山区这一片壮族部落被纳入版图,壮族和其他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及中原地区的民族开始有了互通交流的机会.中国“圆”学哲学思想以及对“圆”艺术审美追求也走进了壮族原始舞蹈艺术的视野.

(一)思想之“圆”

秦汉统一后,中原文化随统治驻兵和士人游学传人壮族地区.据史书记载,苍梧广信陈钦“习《左氏春秋》”.其子陈元“少传你业匕之训古,锐精覃思等和郑从同传费氏易学.建式初举孝廉,杜林、郑钦俱为学者.”除陈钦、陈元父子外,士燮也精通古文经学.孙吴时任郁林太守陆续“作《浑天仪》,注《易》释文,皆传于世”.文化的融合推动了壮族入学习汉文化,也将“圆”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带人壮族,埋下了壮族地区早期“圆”思想的种子.

圆审美视域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圆审美视域下壮族民间舞蹈圆美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圆审美视域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视域与视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