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少数民族论文范文资料 与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机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少数民族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2-09

《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机制》:该文是关于少数民族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就制度供给而言,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制度目标实现路径设计与*人个体目标理性选择路径的同向性和兼容性.所以,在存在个体理性约束的情况下,以少数民族身份为核心,以各种民族优惠政策为工具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机制,和以传承人名录制度为核心的保护制度,常因缺少与少数民族文化行动者(传承主体)目标的兼容性而失去预期的效用.因此,改革其治理机制,重塑制度与个体理性的目标间的激励兼容性,完善其个体预期收益增值机制和预期成本消减机制,协调个体内部行动机制中的工具理性与文化理性间的矛盾,才能在制度层面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个体理性;激励兼容;机制设计

【作 者】墨绍山,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昆明,65050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2 - 0141 - 006

一、研究背景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要求,以此从国家治理大转型的层面对当前不断向前迈进的现代化大潮给予了最为关键和及时的回应.文化作为现代化首当其冲的冲击对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其转型成为当代人类的共同问题. [1 ]少数民族文化因其传承范围的有限性和边缘性而其紧迫性尤为凸显,如何以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及时地解放其文化生产力,推进其传承发展的当代转型,成为当前相关政府部门亟须重点考虑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学界也一直对此极为关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化,相关主题更是触及到了民族文化发展转型的一些根基性的核心领域.如徐万邦和祁庆富 [2 ] 407-415、石奕龙 [3 ]、吴仕民 [4 ]等人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次生态或原生态等文化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本质形态问题的探讨;杨福泉、方清云和郭山等人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态保护” [5 ]、“本真性”保护 [6 ]、“主位”发展 [7 ]等文化转型升级核心准则问题的讨论;陈学迅、关凯和罗连祥等人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语言载体 [8 ]、现代化转型与文化转型 [9 ]以及文化主题 [10 ]等因素的影响和效应问题的研究,等等.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11 ],如晓荣认为要解决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应从次一级少数民族文化要素——少数民族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制度文化等“微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内生文化长效发展动力发掘生成其文化整体的可持续传承保护路径;[12 ] 再如梁结玲和丁赛的相关研究,前者强调落实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及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和人才的发掘培养 [13 ],后者主张从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生态保护规划以及文化生态宣传教育等层面,来推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4 ].但是,正如托马斯·谢林所言,个体基于内心判断形成的动机和意向(或倾向,intention)采取的微观战略选择行动是影响宏观世界运行的微观个体基础.[15 ]3虽然上述成果大大深化了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研究及对策研究,但是多数主题恰恰忽视了民族文化持续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微观个体因素,缺少基于制度客体(或称政策客体)个体行为选择的制度分析视角.

而就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制度实践而言,相关规则(机制)设计则体现出碎片化及缺少针对性的特征.具体而言,其政策主体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分散于各类公共文化政策内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策等,是最具公平性和普适性效力的部分,但是它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缺少专门的针对性,并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其次则是单独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部分,这一部分应该是少数民族文化制度安排的核心部分,但是,后者除了对自治地方政府发展民族文化的权限和义务作出规定外,却又缺少普遍约束力的政策设置,不利于非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治理.而最具效度的政策实践部分——以民族划分(区分)基础上基于少数民族身份给予诸如生育、升学和就业等方面的优惠的政策部分,却又因其以民族身份为核心的激励制度安排在定位上偏离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客观上缺少效度且在一定程度上诱致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边缘化,引发了许多问题.

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和当前的制度实践,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设计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因此,笔者拟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微观个体基础入手,重新考量少数民族成员个体因素对其制度运行有效性的影响,并基于此做出较具实践价值的制度(机制)设计路径的分析和探索.其视角及理论框架基于以下被多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者忽略的学理认识和问题判断:从制度分析和机制设计的角度看,少数民族群体的个体理性及由其导致的集体无理性,以及相关协同、激励相容机制设计的缺失,正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化难以发展的问题所在,应由此入手设计其治理机制,方能使相关制度安排发挥实质性的效用.本文具体从内部的个体行为选择机制和外部制度安排的激励兼容性两大方面来对制度的有效性及其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前者的分析维度主要来自Ostrom E.的公共池塘资源治理制度分析中的个体选择模型(The internal world of individal choice),着重分析个体内部标准折现率、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三个维度的均衡判断及其战略选择,[16 ]37从个体行为选择结果对制度效用的影响来分析个体理性对制度设计的约束,个体战略选择产生的现实结果(与制度目标设定一致与否)决定了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后者的核心为制度的激励兼容性分析,笔者引入了赫维兹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兼容模型来探讨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制度为何难以产生现实观照力,激励兼容即制度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兼容.制度想要保障其目标的实现,首先其机制设定的博弈必须非零和博弈,其次其设定规则必须能够诱致参与者个体的优势战略与公共治理目标的走向一致,也即才能激励兼容.因此,激励兼容是制度安排中的最大约束因素,也是制度分析中最为核心的测评维度.

少数民族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机制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少数民族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少数民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