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华为论文范文资料 与华为的第四件大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华为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2-26

《华为的第四件大事》:此文是一篇华为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华为当年讳莫如深的公有云业务如今要做成继电信设备、手机、企业业务之后的第四大业务,它是如何一步步从只有徐直军力挺的边缘业务变成华为战略重点的?其成败对华为又意味着什么?

《财经》记者独家获悉,华为近期将合并重组一批部门,部分与云有关的业务线将并入云业务单元(Cloud BU),主攻公有云市场.

今年8月,华为宣布Cloud BU升为一级部门,与华为原有的三大业务集团(BG)运营商BG、消费者BG、企业BG平级.

9月,华为轮值CEO郭平宣布华为公有云业务的目标——全球范围最终只会剩下五朵云,华为要做“其中一朵”.华为亦提出了阶段性目标——未来三年跻身中国公有云市场前三.

但华为进入公有云市场并非一时兴起,《财经》记者获悉,华为早在2011年就悄悄布局公有云,只是在既有业务的掣肘下,华为决策层对是否做公有云、做多大的公有云举棋不定.

“端管云”是任正非反复重申的战略,手机是“端”、电信设备是“管”,“云”则呈半缺位状态.

华为近几年可谓风光无限,赖以起家的电信设备业务做到了全球第一、智能手机全球前三,相对薄弱的是企业业务,这一旨在为企业客户提供IT解决方案的BG仍未冲至全球第一阵营.2016年,华为的收入构成是:运营商业务55.7%、消费者业务34.5%、企业业务仅占7.8%.

华为的企业BG里有私有云业务,且发展不错,但行业趋势已经明显,相对于市场分散、总体需求上升不足的私有云,公有云才是云的未来.目前,“端”和“管”的市场已经顶到天花板,只有做成公有云,华为的“云管端”战略才能形成闭环,形成新的增长极.反之,华为的增长将陷入停滞.

华为此前进入的每一个领域都曾有巨头把持,公有云也不例外.市场咨询公司IDC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球排名前五的公有云厂商分别是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谷歌和IBM,其中AWS占比45.4%,阿里云份额为4.5%.

隐形三年

华为布局公有云业务实际始自2011年,但华为一度对外绝口不提此项业务.

2011年,有意切入公有云的华为捡了一个“大便宜”:将云快线科技公司连CEO兼CIO蔣建平在内的近40名云计算专家通通挖了过来,这批专家,是国内公有云领域的种子型专家.

云快线是国内第二家提供公有云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公司.它原为北京世纪互联宽带数据中心有限公司(NASDAQ:VENT,下称“世纪互联”)子公司,但世纪互联在赴美上市之前将此业务剥离,两者成为兄弟公司.世纪互联不宜再对云快线进行资金上的“输血”,加之管理层利益分配存在一些矛盾,云快线业务陷入停滞.

云快线两名曾经的核心员工告诉《财经》记者,华为最初意在整体收购云快线,但和世纪互联没谈拢,最后竟因世纪互联与云快线之间的内部矛盾,将云快线的核心员工几乎“一网打尽”,用最小的成本办成了事.

不过,华为并没有立刻成立一个公有云部门,而是将这拨人安插在当时华为名为“Other BG”中的“互联网”部门下.

在2011年的华为组织架构里,曾有个业务集团叫“Other BG”,华为将一些新兴业务都放在此BG下.2009年至2011年间,华为有意进军互联网市场,因而招兵买马成立了“互联网”部门.

互联网部门后来一拆为二,2C的业务划拨至华为终端部门,云快线团队和2B的业务留下来,部门名称改成华为企业云,同时员工数增至200余人,2015年前一直保持在此规模.

华为公有云团队组建没几个月,就完成了公有云平台的核心研发.当时参与研发的一位核心员工告诉《财经》记者,研发速度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华为2007年就启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研发,有较为成熟的虚拟化解决方案(虚拟化技术是云平台的核心技术之一),加上从云快线招来的这拨专家拥有丰富的公有云研发技术和经验.

公有云平台做出来了,但究竟做不做公有云业务?这需华为战略发展委员会审议.

华为公有云团队一位核心员工告诉《财经》记者,当时华为对做不做公有云分歧很大,最后否定意见占据上风,华为三位轮值CEO中仅徐直军坚持要做公有云.

华为共设三位轮值CEO,分别为徐直军、郭平和胡厚崑.其中,徐直军管“事”(即业务),郭平管“财”,胡厚崑管“人”,相当于三权分立.

最核心的反对理由是,公有云是运营商的自留地,运营商是华为的最大收入源,华为不能与运营商有业务冲突.

2010年起,国内三大运营商先后布局公有云,中国联通还成立了专门的云计算子公司,而华为作为通信设备提供商,坚守的底线就是不参与“运营”,不碰数据,尤其不碰通信数据.

更关键的是,国内三大运营商每年为华为贡献数百亿元人民币的营收,中国公有云市场直到2016年的整体营收也才100亿元人民币.

被否决的另一个原因是,公有云当时被视为面向的是海量的中小用户市场,每一单生意可能低至千元以下,是“扫大街”的生意;华为擅长的是“大生意”,每一单生意额大都为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级别.彼时华为的整个组织流程、业务模式、技能储备、员工心态等都与公有云市场特点有云泥之别.

从财务指标来衡量,这也不是一笔好生意.公有云投资是一只“吞金兽”,要规模化才能取胜,华为作为设备生产与研发商,仍属于轻资产运作,对重资产投资的业务向来谨慎.

尽管如此,云作为新兴IT趋势让反对方难以拍板砍掉这块业务,华为公有云业务勉强保留.

这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状况——华为组织架构里并没有公有云部门,但实际有200多人一直在做公有云业务,成了华为内部的隐形组织.

2012年6月左右,华为第一代公有云平台默默上线,主要提供计算与存储类云服务,与亚马逊AWS和阿里云一样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有云.这个平台对外从不做宣传,主要服务华为自己的业务部门,但也慢慢积累了一些外部用户.

华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华为的第四件大事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华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华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