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农民工论文范文资料 与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留城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民工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1

《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留城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是一篇关于农民工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否增强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意愿和能力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途径之一.根据贵阳市农民工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个人综合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人满意度对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所在地与打工地距离越近,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城市居住时间较长,全家迁移,住房条件越好,已婚,对收入水平越满意、对工作环境越满意的农民工,越倾向于长期留在打工城市.且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倾向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代际差异性.

关键词:农民工;欠发达地区;留城倾向;代际差异;有序probit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2-0056-06

引 言

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 1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我国经济也面临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均衡化等多重压力.在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增长,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核心在于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拉动内需和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动力.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以历史罕见速度快速增长,并于2011年首次超过50%.然而,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27.6%,农转非比例在20年内只增长了7.7%,远远低于同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2.57%.造成这种显著的差异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游离在城乡之间的2.6亿农民工群体处于“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状态,他们能否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关乎中国健康城镇化的未来.

城乡壁垒的存在,使得农民工在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无法享有市民化待遇,增加了其融入成本,削减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和能力.另外,差别化的公民待遇,造成了城乡居民心理鸿沟和城乡对立,威胁着社会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没有务农经验,不愿意也无法回到农村,更渴望融入城市[1]5.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的稳定.

一、文献述评

早期的人口迁移理论认为,地区间劳动力供需差异会引起劳动力流动[2].托达罗认为只要城乡差异存在,农民在“预期收入”而非即期收入影响下将会自主流动.在新古典范式中,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最关键原因,“推拉”两方面的力量促使劳动力在区域间最终形成合理配置.新移民经济学突破了个人的局限,将迁移决策扩展到家庭层面,指出迁移或留守是家庭分散风险而采取的多样化经营策略[3].

国内学者从多个切入点对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意愿或留城意愿进行了探讨.如陈春等以重庆市为例,研究了农民工住房状况与留城意愿的关系[4].叶鹏飞根据7省区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家庭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对农民工定居决策影响很大[5].蔡禾等引入了农民工社会心理因素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6],王春光认为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壁垒是阻碍农民工从就业走向定居的阻碍[7].戚迪明等基于沈阳农民工的调查,重点关注了农民工职业流动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职业稳定性与定居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8].吴伟光等以浙江省三个县的入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得出农民工入城生活状况改善与其定居意愿密切相关[9].王玉君利用十二个城市调研数据,着重分析了社会网络和城市归属感在农民工城市定居决策中的作用,发现农民工社会网络对定居意愿的直接负面效应大于其通过归属感带来的间接正面效应[10].

不同的研究侧重点不一,显示出了农民工定居决策的层次性、差异性及复杂性,受到了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多个方面的诸多影响.从微观层次来看,是否留城定居取决于农民工个体的特征、家庭关系及诸多外在约束影响.个人特征如性别、教育程度、技能、工作等;家庭特征、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社会交往、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都会影响到迁移决策[5,11].

既有研究存在着将定居和留城相混淆的现象.实际上,长期留城并不代表永久留城,中国人口城镇化实际上存在着“迁移-安居”决策显性分离的现象[12].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时间也有着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年轻时候外出务工,年老时候回到老家农村或小城镇的双向流动十分普遍.其次,多数研究使用定居意愿或留城意愿作为因变量,却明显忽略了农民工留城意愿和留城能力的差异和由此导致对农民工理解的偏差.在城乡巨大差异面前,大部分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都具有融入城市、获取同等市民待遇的客观需求[1]12.如果仅询问农民工留城意愿,而忽视其能力对其意愿的影响,分析得出的结论值得怀疑.第三,留在城市与留在打工城市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如果不加以区分,得出的结果将可能会差异显著[13].基于此,选择更加准确的“倾向”一词替代“意愿”,来表示综合了意愿和实际能力的实际决策行为.

农民实现市民化包括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就地城镇化;二是在打工地实现城镇化.本文摒弃模糊的留城意愿分析,具体地分析了外出农民工长期留在打工地倾向.多数研究偏重某个特定视角,忽略了农民工留城决策的复杂性.基于此,本文基于微观层面,从个体综合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体满意度的综合视角,对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第一,个体综合特征.作为理性决策单位,个体会考虑到自身的条件对其进城成本和获取收入能力的影响.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考虑到引入频率和实际效果,引入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技术能力、在城市时间居住时间和签订合同情况六个变量,对个体的生理特征、人力资本特征、生活特征和工作特征进行描述.第二,家庭特征因素.随着经济收入的提升,为了解决两地分居和孩子接受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迁移呈现家庭整体性,家庭整体特征对农民工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引入了农民工婚姻状况、家庭来源地特征、家庭成员分布情况、家庭住房状况和户主户籍五个变量来刻画家庭特征.第三,个体满意度影响.留在打工地城市,不仅仅取决于外在客观条件,其内心的感受也十分重要.个体满意较高,获所在城市的认可,对城市的认同感越强,留城倾向也越大.引入个体收入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和社会地位满意度三个变量来予以体现.

农民工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留城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农民工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农民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