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马一浮六艺论论文范文资料 与马一浮六艺论之逻辑结构探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马一浮六艺论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0

《马一浮六艺论之逻辑结构探析》:该文是关于马一浮六艺论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创立了以“六艺论”为主体的新儒学理论体系,在这个“六艺论”的学术思想体系之中,《论语》、《孝经》犹如两大柱石,占有基础性地位;《诗》《书》《礼》《易》《乐》《春秋》则成为“六艺之教”学理体系得以发挥阐释的主要内涵.马一浮的新经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提倡六艺之学两两涵摄、相互融通、总别不二、圆融无碍,从而在当代新儒学思潮建构之中开创了一种特色鲜明的经典诠释学新范式.

关键词:马一浮 六艺论 逻辑结构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4-73-77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马一浮先生(1883—1967),系浙江绍兴人,原名浮,号湛翁,晚号蠲叟、蠲戏老人,既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成就卓著的国学大师和现代新儒学思想家,也是一位造诣精深的诗人和书法家.一生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作宏富、思想深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国学、创建现代新儒学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陈独秀呼他为“大儒”,周恩来称他为“现代中国的理学家”,梁漱溟视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胡乔木尊其为“一代宗师”.马一浮还和梁漱溟、熊十力一起被当代学人奉为“现代新儒家三圣”.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马一浮全集》(全六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主编吴光先生以为,马一浮作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创立了“以经学为主导的新儒学,或云新经学”:“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源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申而言之,马一浮学术思想根本宗旨和核心议题有二,即“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和“六艺统摄于一心”;而其外延有三,一是指“六艺统诸子”,二是指“六艺统四部”,三是“六艺不惟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稍作引申,马一浮六艺论的逻辑架构乃是以《论语》《孝经》为基石,以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为主体该摄古今中外一切学术,以援佛人儒、平章华梵、兼采汉宋为方法论,以宋明理学为学理支撑,以穷究心性义理之学为学术之旨.总之,“六艺之教,总为德性”,“六艺之道,总为性道”.

《论语》、《孝经》在六艺论中的地位.我们知道,《论语》的核心范畴为“仁“,孔子思想可谓“仁学”体系.而《孝经》之“孝”系诸德之本,“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在马一浮的六艺论思想体系之中,“孝”为六艺之根本,亦为六艺之总会,“《孝经》一篇,实六艺之总归”.马一浮阐发弘扬六艺之教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工夫求证“吾人自性本具之理”.那么,求证此“理”的途径何在?马一浮以为:“求之《孝经》斯可矣.”进而言之,“仁”、“孝”观念在六艺之教之中占有重要地位,马一浮认为“今治六艺之学为求仁也”,“求仁”乃是六艺教的根本标的之一.以“求仁”为目的(“体”),又有“为仁”、“识仁”之两翼:“欲为仁,须从行孝起;欲识仁,须从学《诗》入.”

上文提到,《论语》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为“仁”,在孔子仁学体系之中,“仁”可以统摄诸德,如温、良、恭、俭、让、义、礼、智、信、宽、信、敏、慧等.但是,“仁”作为诸德之“目”,并不可以涵摄“孝”,因为在马一浮看来,“一言而可该行仁之道者曰孝”.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和!”《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经钩命决》引孔子语:“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古文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孝”之统摄、涵括力由此可见.“孝”作为一条主线已经贯穿于六艺之教之中,马一浮以为,郑玄关于“《孝经》为六艺总会”之论一针见血,可谓明论.

毋庸置疑,在马一浮的六艺论思想体系之中,六艺和《孝经》之间关系紧密.“六艺”和《孝经》是“博”和“约”的关系,进言之,“六艺皆以明性道、陈德行,而《孝经》实为之总会”.又因为“《孝经》之义终为立身”,“立身”即“成己成人”,此系《孝经》的根本要旨.和“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思维方式相仿,《孝经》可以该摄《诗》《书》之用,《礼》《乐》之原,《易》《春秋》之旨.和此同时,“孝”作为诸德之要、立德之本,还可以统摄一切德、一切行、一切教、一切政、一切人,言中之意,“孝”作为维系整个社会有序运作的枢纽,可以视为六艺之教的核心范畴.一言以蔽之,《孝经》为六艺之宗,“六艺之旨约在《孝经》”.

总之,《论语》《孝经》在马一浮“六艺论”思想体系之中的并非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而是一种“言”(《论语》)和“行”(《孝经》)的关系,这一“言”一“行”,就是六艺之教的两大柱石,不可撼动.

关于《诗》在六艺之教中的地位.可以承续上文,马一浮以儒家“识仁”为前提向我们揭示了《诗》在六艺之论中地位:“六艺之教莫先于《诗》.”马一浮的六艺之教,“交相融摄、不离一心”,“《诗》之所至,《书》亦至焉;《书》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易》亦至焉;《易》之所至,《春秋》亦至焉.五至之相,亦即六艺之所由兴也.”《诗·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马一浮对《诗》的采编根源和书写宗旨自然通晓,“五至”即志、诗、礼、乐、哀凡五种,“五至”之中以“志”为始,“诗者,志也”,“五至”和六艺互相发用,完全可以经由逻辑推理,得出《诗》在六艺教之中的序位,即“六艺莫先于《诗》”.详而言之,“言《礼》《乐》而不及《书》”,“言《诗》而《书》在其中,言《礼》《乐》而《易》和《春秋》在其中”,“《诗》教主仁”,不是虚言:《诗》在六艺之教中优先序位得以确立和巩固.

关于《礼》在六艺之教中的地位.在阐明“六艺之教莫先于《诗》”后,马一浮对《礼》在六艺教中的地位予以点破:“六艺之教,莫急于《礼》.”这是因为,“《诗》者,志也.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礼者,履也.等在心为德,行之为礼.”《诗》教在确立“仁心之德”的性质和价值之义后,执礼而行、以礼行事便成为可能.马一浮以为精通《礼》之大义当求之于《礼记·仲尼燕居》篇中,“仲尼燕居”的要义主旨有四:一是《礼》“周流无不遍”,二是《礼》“所以制中”,三是“礼者即事之治”,四是说“明舍礼乐”乃是为政之本.我们知道,“礼”有三种,即《周礼》、《仪礼》、《礼记》,《周礼》系王官制度的代名词,《仪礼》、《礼记》并重,“六艺大旨”得以保存并传承于其中.自《论语》之外,追记圣人言论独多而可信者,唯有《礼》中得以发见.

马一浮六艺论论文参考资料:

马哲论文

艺乐杂志

环艺毕业论文

结论:马一浮六艺论之逻辑结构探析为关于马一浮六艺论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马一浮的六艺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