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李氏四进士论文范文资料 与井研何氏三贤和李氏四进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李氏四进士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21

《井研何氏三贤和李氏四进士》:这是一篇与李氏四进士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地处岷江东支流茫溪河中上游的井研县,北连仁寿,东邻荣县,南界犍为、五通桥,西靠乐山市中区,西北和青神接壤,属盆中丘陵粮经区域县.井研因盛产盐(岩盐蕴藏量极为丰富),凿井开发井盐(其盐精美洁净)而得名.史料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犍为郡领武阳县,设铁官开发盐、铁,开凿第一批盐井名“井研”,后立井研镇仙井监.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置蒲亭县辖井研镇;继后开发井盐增多;盐业兴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废蒲亭县改置井研县.井研建县至今已一千四百多年;其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两度并入仁寿县.

井研县历来人文兴盛.史料载曰:“自文翁化蜀以来,井研重教兴学之风蔚然盛行,科甲蝉联,代不相借.素有‘地灵人杰’‘文献之地’美誉.”[1]在此基础上,历代县令和地方绅贤,大多重视建书院、办学堂,鼓励井邑子弟读书求学.《井研县志》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前代固多理学名臣,兴朝亦有垂勋硕辅,可谓人才辈济.”经考证现存史料,仅宋、明、清三朝代(其他朝代史料因兵燹被毁),井研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中状元1人、进士42人(宋代状元1、进士24,明代进士14,清代进士4);举人117人(宋代57,明代42,清代18).一个丘陵地区小县,能教化育出如此一批批及第之才,实属不易.这些学成或及第者,大多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有的著书立说,成为国家级学术大师;有的成为政治家,为朝廷重臣和地方大吏;有的专注教学研究和讲学,服务桑梓.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县令奉省檄重筑县城墙(将原夯筑土墙改砌为石墙)时,特地将方形石板雕琢上各种带吉祥装饰的护墙式帽子,有如女士头上方巾,盖戴在城垛上,成为“城墙戴帽子”的特别景观,以此作为井研文风鼎盛之标志.

何氏一家三子,学高识博,均科甲及第,世称“三贤”.长子何栗(1089—1127),参加科举考试及第进士第一.二子何棠,继长兄登第之后,于徽宗宣和登进士,官秘书丞.三子何炬,宋高宗时先中举人,后又登进士,为宣教郎通判.何氏“三贤”为井研学风文风的勃兴大增色彩,影响深远.状元何栗(),字文缜,井研仙井人.按,有报载何栗“仙井监”人,属仁寿,不确.《雍正井研县志》《嘉庆井研县志》两志均载:何栗,井研仙井人.《嘉庆井研县志》第93页载“明万历年间,井研知县杜如桂,合三忠四李,益以状元何栗像位设于左厅等”以供拜祀,可为史据.传说何栗出生时天空出现祥异.(参见《古隆州志》)《嘉庆井研县志》亦有记载:“何栗初度之辰,夜半红,雾亘天.”众云何家将出贵人焉!何栗少时,家境不宽裕.母亲杨氏,勤劳刻苦,会做面食,手艺精到,在镇上开一小面馆,所制“何郎挂面”名播邻邑和嘉州一带,且代代相传,成为井研的文化品牌.

据《宋史·何栗列传》及《井研县志》,何栗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2年)登金榜头名,时年37岁.他先后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京畿学事等职,性格秉直,忧国爱民,力主抗金.“徽宗曾数次咨访,欲委以重任,被权臣所阻,说何是苏轼同乡,宗其‘曲学’,不能重要,乃出知遂宁府.不久,又奉调回京,任御史中丞.任内,他上书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抗章不服.何又上书七章,言实据凿,使王黼及其党羽皆被罢官,何亦调知泰州.”[2]后钦宗立,时金人要挟割三镇,宰相诸丞主张割地议和.何栗力排众议,言道:“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等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3]他还指出金人无信,一心扩张侵略,割地亦来,不割地亦来.总之他极力反对割地议和,皇帝听后颇悟.何栗提出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皇帝遂罢免了宰相,恢复三省旧制.时金兵长驱直入,康王(赵构)在河北,和朝廷信使不通.何栗密草诏书和皇帝,建议立康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坚持和金人斗争.后京城失守,君臣为金人所掳,何栗亦在其中.金人商议扶立异姓皇帝,但指何栗说:“此等不得参和.”何栗随皇帝北去.过燕山时,何仰天大哭,绝食而亡.他留詩明志,其中曰:“人生会有死,遗憾满乾坤.”其死时年39岁.宋高宗继位后,赠其大学士,录用全家七人为官.世人赞其忠义爱国之气千载如生,长流不朽者也!

继何氏一门“三贤”之后,李氏一门“四进士”的崛起,又为井研学风文风的兴盛锦上添花.李舜臣,字子思,井研仙井人,南宋孝宗时进士.其子心传、道传、性传,皆为南宋进士、名臣硕儒,世称之为“井研四李”.据《宋史·李舜臣列传》,李舜臣少怀大志于天下,忧国爱民,对南宋偏安江左,不图恢复深怀忧虑,写成《江东胜后之鉴》10篇上奏,力主抗金.乾道二年(1166年),李舜臣中进士第.他当时在对策中写道:“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议,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这便刺痛了考官和主和大臣,“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4]时值大旱,县令深居简出,惟怕民变.李舜臣体恤民苦,亲往抚慰灾民.他后来教授成都府,又改知饶州德兴县事.其从政以教育为先,间诣学讲说,邑士称“蜀先生”.他在任内更关心民间疾苦,废除预收附加税,推行义役法,以减轻民众负担.

李舜臣在宗正寺主簿职上时主持重修《裕陵玉牒》,坚持实事求是,无所避讳.他对《易经》有深入研究,写成《易本传》33篇,并著有《群经义》8卷、《书小传》4卷、《文集》30卷、《家塾编次论语》5卷、《镂玉余功录》2卷等大量著述.

李道传,字贯之,井研仙井人,为李舜臣次子,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初任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市)司户参军.据《宋史·李道传列传》,宁宗开禧年间,金人犯境,吴曦叛附金人,威胁道传.道传不惜弃官,以保清白.吴曦叛乱被平息,道传受到朝廷尊重,官升二等,后调任秘书郎、著作佐郎.他向宁宗面陈政见:“忧危之言不闻于朝廷,非治世之象”,建议广开言路,伸张正气,开辟贤路,崇尚道学.道传受到皇帝赏识,兼权考功郎官,迁著作郎.他目睹“新进用事,贿赂成风”,十分气愤,言道:“今名优儒臣,实取材吏,刻剥残忍、诞谩倾危之人进矣!”[5]乃求外调,于是出知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市).他到任后,即修复城防,筑石坝保护江岸,整饬吏治,惩办*十余人,“胥吏为民害者”被黥面逐放百多人;又打开监狱释放受害百姓二百多人,免旧欠一十余万缗,从而稳定了民心.时遇大旱,道传和漕臣真德秀赈灾救饥,穷冬仍行走于风雪中,踏遍深村贫谷,使众多饥民得到救济存活.道传为政,以惠民百姓为本,深受当地人民爱戴.他忧国爱民,对朝政阙失能大胆陈言,无所讳忌,皇帝亦不以为忤.他在奉命从真州知果州(治今四川南充市)途中,病逝于江西九江,时年48岁.

李氏四进士论文参考资料:

李约瑟难题论文

结论:井研何氏三贤和李氏四进士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李氏四进士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四进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