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移民论文范文资料 与对苏北移民一文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移民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17

《对苏北移民一文补》:此文是一篇移民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2年第1期《寻根》发表陈其弟先生《“红蝇赶散”和苏北移民》一文.笔者拜读之后,收获多多.转而掩卷沉思,又觉得似有必要再唠叨补说几句,或许能把元末明初那段苏北大移民的历史说得更清楚些.

元末明初的那次苏北大移民,正如陈先生所说,“其影响范围在苏北、安徽、鲁南一带,地域广,时间跨度长,民间影响大”.究竟是什么外部力量迫使先民要大量移民呢?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赶散”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在陈先生的大作中,提到“赶散”这一历史概念时,有五六个之多,诸如洪武赶散、红巾赶散、红蝇赶散、红蜂赶散和红军赶散等.正如陈先生所说,“因此,所谓‘红蝇赶散’或‘红蜂赶散’之说,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只能是以讹传讹罢了”.既如此,陈先生在大作中又反复使用这些概念,结果叫读者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握才好.

笔者研究家谱几十年,陈先生文中的几种“赶散”之说,笔者都看到过.在明朝版江西鄱阳县和安徽歙县《洪氏家谱》中,笔者看到,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红巾军起义,先民为避战乱被迫大规模向沿海一带迁移,称红巾赶散;第二阶段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通过国家政权力量强制先民迁移,叫作洪武赶散.陈先生在大作中对第二阶段移民说得很多也很正确,笔者不再赘述.下面笔者要说的是第一阶段大迁移,即红巾赶散.

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领导的农民起义,因头裹红巾,称红巾军.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黄河流域.此外在江淮地区的有郭子兴、朱元璋,在长江流域的有徐寿辉等,他们都统称红巾军.他们攻城占地,开仓济贫,都提出“天遣魔军杀不平、杀尽不平方太平”的战斗口号.经过多年转战,最后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于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1368年攻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在南京正式建立明朝.

从红巾军起义开始到明朝在南京建立,中间持续长达17年,活动范围波及湖北、江西、河南和江苏等好几个省.特别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一带的水上决战,厮杀惨烈,导致数十万难民纷纷往沿海一带迁移.这期间的难民迁移,通称“红巾赶散”.因“红巾”是红巾军的简称,所以有时把“红巾赶散”说成是“红军赶散”,也能讲,但不规范.除了避红巾战乱难民迁移外,随朱元璋军队从江西、安徽顺长江打向南京的,其中也有不少人后来又流散到苏北一带,娶妻生子作为移民的一部分定居下来.

笔者家乡在苏北平原,村名就叫洪园.洪园地区方圆有几十里,洪姓人口约有五千多.我们这里的堂号有两个,一个是“鄱阳堂”,另一个是“徽敦堂”.顾名思义,鄱阳堂的含义就是说我们的祖籍在江西鄱阳.我们这里的村民把下田干活叫“下湖”(其他姓氏也这么说),很明显这是保留了先民们的语言习惯.当初先民住在鄱阳湖一带,以捕捞鱼虾为生,每次到湖里捕捞干活就叫“下湖”.迁到苏北一带后,已无“湖”可下,但仍保留了祖先的习惯语言.江西鄱阳县有个洪家滩村,几千口村民全部姓洪,他们经常和我们这里的洪氏家族通信来往,在江西的老谱上都有明确的迁移记载.第二个堂号“徽敦堂”,意思是“徽州敦煌洪”.元末农民起义时,受战乱影响,包括安徽洪氏家族在内的很多姓氏的先民迁到苏北一带.我们这里的语言属江淮语系,和安徽口音极为接近.所以说在讲到元末明初大移民时,不能忽略“红巾赶散”那段历史.

既然正规的说法是红巾赶散和洪武赶散,为什么旧家谱上会出现多种说法呢?我想原因有两个.1.以讹传讹.古人识字人太少,文化水平偏低,再加上各地方言口音不同,以致把“红巾”说成是“红缨”的也有,说成是“红鹰”的也有,说成是“红蝇”的也有,等等不一.有人在传讹的基础上又说成是“红蜂赶散”,因马蜂能蜇人,似乎能说得通.其实这些都是以讹传讹.2.避讳.朱元璋当初是带领红巾军打天下的,做了皇帝之后,平民百姓在编修家谱时,不敢再提“红巾”二字,害怕触犯朱元璋的忌讳,所以就换用别的同音字代替“巾”字,这也是很有可能的.正如陈先生所说,“在明、清‘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史家不是不知,而是不敢秉笔直书”.对此笔者深表赞同.

综上,今后我们再谈到元末明初苏北大移民时,最好统一用规范的说法,即红巾赶散和洪武赶散,其他种种不规范的说法不要再用,以免把那段历史搞得颠颠倒倒,混乱不清.

移民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对苏北移民一文补为关于对写作移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葡萄牙移民新政策2015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