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张掖古人论文范文资料 与张掖古人的水崇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张掖古人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0

《张掖古人的水崇拜》:这篇张掖古人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一带一路”,是人们现在常常提及的话题.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径,是最古老的陆路丝绸之路,一般由长安或洛阳出发,向西进入甘肃东部,进而分为南、北、中三线.南线由长安沿渭水、咸阳、天水、临洮、河州,在永靖渡黄河到西宁、穿越扁都口至张掖;北线由洛阳、长安沿渭水、宝鸡、陇县,越六盘山,沿祖厉河过会宁,在靖远渡黄河至武威、张掖;中线由长安沿渭水、咸阳、天水、清水,过六盘山至兰州渡黄河,沿庄浪河越乌鞘岭至武威、张掖.三条线路在张掖会合后,继续向酒泉、瓜州、敦煌西进,到达新疆至中西亚,这条线路成为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遥远的丝绸古道,有两点需要我们格外关注:一是无论取哪条线路,都无法绕开张掖这个节点重镇;二是向西进入河西走廊之后,这条陆上通道实际已是漫长的干旱之路.

沿着这条漫长的古道,无论是向东进发的胡服驼队、向西跋涉的中原僧侣,还是沿线地带的居民群落,在祁连山—昆仑山和天山—帕米尔(河西走廊—新疆—中西亚)这一广袤的干旱半干旱区域内,人们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是水源及其补给问题.就张掖这个西部干旱地区的枢纽重镇来说,水必然成为聚居生活、生产发展、商贸流通的首要因素.好在上苍垂怜这一片土地,让一条径流量15.8亿立方米、有30多个大小支流的黑河,从祁连山自南而北贯穿张掖,使之披上“金张掖”的耀眼光环,成为过去河西地区最为丰饶富庶的地方之一,也成为过往客旅、贸易商队的中转补给之所.正因如此,在这里聚居生活的百姓、戍边屯垦的士卒、赴任离职的官吏、东西奔走的内外商贾、游旅过往的文人墨客等,无一不对这条滋养万物、润化人文的黑河心存感恩,并且崇敬有加.翻一翻留存至今的地方史志、山川风物记述、艺文辑纂等文献资料,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古人对水与黑河的特殊情感.

《甘州府志》辑存有明清时期修建、重建黑河沿岸多处龙王庙的多篇碑记,如果我们撇开古人迷信仪式的一面,其中能发现很多深层的信息.清乾隆时期的张掖令、后来官至甘肅布政使的王廷赞在《重建黑河龙王庙碑记》中详细记述了重修黑河上段原龙王庙的缘由、修缮的形制与规模、参与事功的人员与劳力、新庙的面貌与气象,表达了敬神保土、祈雨利民的祈愿.关于龙王的神异和祈雨的灵验,碑文如是记写:“沿河上流枕谷小坪旧建神祠,俗名上龙王庙,有祈必应,无感不灵,郡之士民,凛若影响.乾隆丁丑,予钦奉简命来宰斯邑,维时军兴旁午,诸务倥偬.乃自春徂夏,雨泽既微,而河流复弱,万姓嗷嗷,实堪怆恻.爰偕提府两宪,躬诣神祠,虔行祷祝,不旋踵而河流涌发,甘露滂沛等”

由于干旱少雨,河西走廊对龙神的崇敬和祭祀比较普遍,过去张掖境内的龙王庙随处可见,民乐县、山丹县、临泽县、高台县各地,流量稍大的河流沿岸都有大小不一、形制各异的龙王庙,甘州区仅黑河沿岸城区段就有三处龙王庙.黑河及其大小支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祁连山降水和冰雪融水.各地对水龙王的祠祀,实际是对雪山和河神龙王的崇祀.按王廷赞的记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奉命到张掖任职,适逢干旱少雨、河流缺水,百姓十分焦虑,即便在军务政事繁忙之际,仍亲自带领下属到神庙虔诚祭祀祈祷,不久果然河流奔涌、天降甘霖,由此可见黑河水神的灵异,因此重建黑河龙王庙供万民崇祀.这一段龙王庙祈雨灵验的说法,今天看来似乎有点荒诞.张掖春灌耕种自三四月开始,夏灌旱期多发生在五六月份,民间自然选择在这两个时段择日祭神祈雨.而三四月份天气转暖,祁连山雪线以下日积温达到冰雪大面积融化的温度,黑河水突然暴涨是正常现象.六七月份,则是祁连山区降雨偏丰时期,加之气温升至高峰,黑河进入主汛期.如果对黑河龙王的祭祀就发生在这两个时段的前后几日,便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成为龙王灵异的验证.如果主持祭祀的乡绅或官员知晓掌握了这一规律,在黑河涨水这个时段的前几日组织祈雨活动,那么龙王神异灵验的概率就非常之大,这就更增加了张掖百姓对黑河龙王的敬畏和信奉.清代谢历《黑河夏涨》诗序:“甘州里社,每三四月中,择日祀龙神,不逾三日,黑水辄涨泛,千畴万顷,咸做到种植.”这一记述,就是典型的例证.

另一篇由明代监察御史、山东青城人牟伦谪戍甘州时撰写的《修上龙王庙碑记》,则主要是对龙神的描述与颂扬:“等龙,四灵之一,然彼三者,特以表一时瑞耳.若龙,则嘘气成云,变化莫测,穷乎元间,司乎雨泽.其旱而祷,不终朝而四野同云,沛然下雨,千里告足;其涝而祷,不终朝而阴云四开,旭日照临,千里不污,其为利不既溥乎?况乎疫疠之作,烽火之警,叩则遂心等其享一方之祀,宜也.”

碑记者以夸张和想象的笔法,对华夏民族的图腾——龙的神异进行了浪漫的赞赋:龙,作为我国历史传说中的四种灵物之一,不同于麟、凤、龟其他三种灵物那样只表现出一时的祥瑞征兆.龙呼气成云,变幻莫测,穷游天地之间,掌管雨水甘露,旱时向它祈求,不一会儿便会乌云密布,甘霖大作,千里雨足;涝时向它祷告,不一会儿便会阴云四散,阳光普照,万里干爽;疫病发作,战火纷扰,向之叩首祈祷,也常常会转祸为福,顺心遂意.神龙有这样惠及万民的灵德,享受一方的供敬祭拜也理所当然.

清代张掖本地生员王钦撰写的山丹《建五闸龙王庙记》中,对龙也有如下描摹:“说者谓龙之为灵昭昭也,嘘云气,施雨泽,溢河流,变化莫测.龙神则又司水利,三时藉以灌溉,四季赖以滂沱者,乃以生民利赖之神等宜其享祀丰洁,不可亵也.”

这些关于龙神灵气昭昭、嘘云施雨、祈无不应甚至转祸为福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生命之源——水的深深依赖和崇敬.可以说,对龙神的礼赞,实质上就是对水的颂扬和歌唱.

清康熙时期甘陕巡道、山东济宁人袁州佐,在张掖时也曾撰《重修中龙王庙合祀碑记》,其中有这样的言论和信息: “边疆之利莫要于屯田,屯田之兴莫重于水利.以故赵营平、郭尚书历有筹划等张掖龙神之建,遐无所考,余尝访之故老,披阅诸旧志,爰知构宇设像,昉自大夏乾祐七年二月间.分为上中下三处:一在城西南八十里,一在西南二十里,一在城西八里.春祈秋报,阅历已久.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嘉庆间,递有修复等”

据袁州佐考证,张掖修建龙王庙的历史悠久,西夏时已成规模,甘州府西南黑河沿岸就有上中下三处庙宇,即使屡遭燹毁,也常常重新续建,由此可见这里的人们对龙王庙的重视非同一般.而其中“边屯为重、水利匪轻”的思想认识,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在古代,“边疆之利莫要于屯田,屯田之兴莫重于水利”,治理边疆、统治一方,最重要的是开垦耕作、搞好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则离不开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以,历来有作为的地方官员,像碑记中提到的西汉名将赵充国(赵营平)破匈奴封营平侯后罢兵屯田,唐代兵部尚书郭元振任凉州都督时屯田兴农,在兴修水利方面都有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当然,在古人的眼里,一方土地上,能有雨有水、灌溉便利,不仅要靠地方官的治理,更要靠掌管雨水的龙神,所以对龙神的祭祀不是小事,要恭敬虔诚、定期定时,不可轻慢延误.作为一方主政官员亲自督修神庙、题写碑记,主要是警示后来者要以屯田兴农为要,重视水利,崇敬水神,祭祀之事要代代相继、不可荒废.

其实,不用碑记者警示告诫,水都是万物之源,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们从古时的崇祀龙神、修建神庙,到如今重视水利、兴建水利设施,不仅反映了水利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也体现了社会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人水和谐化.

如今,张掖境内遗留的古龙王庙已所剩无几.其中,黑河莺落峡口的上龙王庙、昔喇渠引水口的龙王庙,虽然殿宇仍在,前些年仍有村民组织祭祀活动,可早已没有了过去的庄严与隆重,某种程度上看,仅仅是在延续一种古老的仪式,表达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形式上的祈愿而已.但是,在张掖民众的内心深处和潜意识里,仍有龙的形象存在.现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还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延续着“龙抬头”的节日习俗,比如沿河的向河床祭奠几杯酒,临湖的向湖边烧几炷香等,如果恰遇水库或闸堤开闸放水,还会宰只鸡或羊,祈祝一年风调雨顺、诸事如意等.

“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千百年来,是黑河水滋养了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张掖绿洲,成就了“丝路明珠金张掖”的耀眼辉煌.无黑河则无张掖,无论对河神龙王的祭祀是否延续,张掖人民对母亲河——黑河的崇敬和感恩,都将会永远留存.

张掖古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张掖古人的水崇拜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张掖古人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张掖古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