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人才培养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课程建设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才培养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9

《论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课程建设》:本论文为您写人才培养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应注重课程改革.本文论述了创新人才的特点,并以此提出在课程改革上,应文理渗透,注重通识教育,加大综合课程的比重,同时加强实践,注重隐形课程开发.

[关键词] 创新人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1-0074-02

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赖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推动时展的强大潜力资源——创新,在当今世界彰显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如今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发展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更应把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立足点.

一、创新人才的特点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开始,根据工业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国外创新教育最早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力的培养,并重点关注创造思维以及创造精神的培养.到了现代社会,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越来越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心工作之一.然而,各国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但在当时的精英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更多关注的是天才的培养,其着眼点在“创造”上,强调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理解各有侧重,但其本质在于敢于突破常规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和能力.因此,创新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既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意志品质的支持;既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又彰显于人的个性特质.

(二)创新人才的特点

1 敏锐的问题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最好的启蒙老师.创新人才善于从貌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奇特之处,也勇于面对常规多问一个“为什么”,在司空见惯中寻求新的问题解决之道.

2 新颖的思想见解

在同样的条件下,能形成多样化的想法,且能够独辟蹊径提出意想不到的想法,并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3 灵活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素.创新人才的思维品质必须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从而活跃思维,充满想象力,实现独创性.

4 坚强的意志品质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把创新思想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获得真理.而在这个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会遭遇失败的打击.因此,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和不折不挠的抗挫力,以及于枯燥的实践中寻求乐趣的乐观之心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5 鲜明的人格特征

创新起源于兴趣也持续于兴趣.因此,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以及自我调控能力,有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强烈的成就动机、热烈的创新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感.

6 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正确对待成败,不过于苛求对与错,关注创新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结果;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成功不骄傲,懂得在自我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二、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们国家高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移植于上个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虽然在后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是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弊端重重.这些弊端不仅阻止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建构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及教学方式.但是现如今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课程改革仍然紧紧围绕着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来开展,忽视了创新课程的开发,课程体系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滞后,远远不能满足适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总体上来讲,目前许多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专业化程度高

我国地方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保留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表现之一就是课程专业化程度高.虽然在后期几次课程改革中引入了西方教育模式,但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仍然专业壁垒森严,专业色彩浓厚,专业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之间缺乏融合.除了一些公共课程之外,其他各专业都紧紧围绕狭窄的专业目标来开展教学,这种以专业为核心设置课程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比例失调

我国地方高校的课程一直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部分,并且存在公共基础课比例少,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比重大;选修课不够,必修课较多的弊端.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设置及学分比例同西方国家的大学相比明显不足,不是“泛”而“滥”就是“少”而“缺”,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过早的专业定向以及狭窄的专业課程学习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分科课程主导

专业化程度高的课程体系必然导致把分科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分科课程以知识灌输为主,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的培养.另外由于分科教学导致对一些边缘、交叉、综合课程的忽视,因而出现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重复、学生学习负担重等现象,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就必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课程不足

在国外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常把实验教学、校外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由于分科课程重知识性的特点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的比重非常少.事实上现在大学生文化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差.这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距.虽然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动手能力要求的提高,地方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是还存在着实践课与理论课相分离,课外实践课与课内实践课比例失调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结论:论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课程建设为关于对写作人才培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