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乡土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浙东乡土作家群笔下婚俗陋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乡土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2

《论浙东乡土作家群笔下婚俗陋习》: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乡土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五四”后期,浙东一批作家在立足乡土民俗风情、传承鲁迅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浙东乡土作家群.这个拥有独特区域文化背景的作家群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对当地风物、人文环境、生活方式进行真实观照,更进一步以理性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审视乡土民俗的陋习,特别是对婚俗陋习的描写,从而达到鲁迅所倡导的以民俗为切入口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并引起疗救的功能.

关键词:浙东作家群 现实主义 婚俗陋习

开创现代乡土小说风气的大师鲁迅,作为浙东乡土作家群的领路人,独具匠心地首先在作品中引入了民俗文艺的方法,不仅通过乡土民俗画透露出对乡心、乡情的呼唤,也通过民俗描写去表现对中国乡土风俗中顽疾的国民性恨之强烈,从而表现对国民的爱之深切,例如在对《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风波》中七斤可笑可悲的命运等作品的批判中都看出了封闭、落后、野蛮、迷信的风俗对人性的荼毒和对人性的呼唤.在其引领下的浙东作家群,一方面传承了鲁迅的创作精神;另一方面对各自的写作进行更进一步拓展,使其包涵更深厚的人生内涵.而在笔者看来,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同的文化传统的滋养,使得浙东乡土作家群笔下对风俗的描写具有地方色彩的标记,而其作品中那些对于婚俗陋习的描写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美学意味,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深思.

一、乡土话语对婚俗陋习的真实观照

作为“五四”后第一代乡土作家代表的浙东作家群,他们出现在文坛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创作卓著的代表有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等等.他们生活在浙东这片深藏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浓厚的启蒙思想文化氛围的土地中,其独特的越文化的乡土话语也便于独到地传达出“五四”新文学对于启蒙文化的要求.透过浙东乡土作家群运用精致乡土话语对于乡风民俗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在独属的区域民俗背景下形成的属于当时当地文学现象的别样意义,同时也可以展示早期乡土文学的诸多特色及其对于推动整体文学发展的文学史意义.这些浙东作家们站在整个浙东地区的大背景下从民俗的角度审视着文化,同时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自身熟悉的乡土话语刻画着隐含在最深处的民俗生活相.因此,在作品中主张以民俗生活形态来揭示主题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民俗反映在乡土生活中可谓纷繁复杂,并有良陋之分.正如张紫晨在《民俗学讲演集》中所说:“良和陋之间只是相对的,而且在演变中,有些民俗有良而陋,又可由陋而良,有些民俗虽为陋习,经过演变和改革亦可变为良俗.”所以在我看来浙东乡土小说致力于婚俗陋习的现实描写,不仅为了进行无情的剖析、鞭挞,更是为了看到改革的必要性,“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从而达到净化人心和人性、改变万古不化的婚俗陋习对人性摧残的效果.

浙东作家群笔下运用乡土话语描述了多样的地域民俗风采,其中通过婚俗的描写去深入了解和认识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这些作品中的婚姻习俗,其中的婚俗陋习占了很大比重,探究其原因可能是这样的描写最为真实地展现了民俗态的生活,也使得作家更能以贴近自己生活的方式进行创作,从而产生出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有影响力的作品.

对于婚俗陋习,目前辞海、现代汉语大辞典中还没有对其给出专门定义,因此,只能依据《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定义,陋俗(陋习)指不好的风俗、不好的习惯、陈规陋习;而婚俗指有关婚姻习俗.我们了解了婚俗陋习的大致定义再去作品中整体认识浙东乡土作家群笔下的这种独有的风俗习惯.从引领乡土文学的鲁迅先生谈起,他的作品中就已经开始运用以婚姻中的病态民俗为题材进行创作,《祝福》中祥林嫂的再醮婚,在这种婚俗陋习的影响下,别说是旁人,就连祥林嫂自己都自始至终地相信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迷信,这些都深入她的生命,影响她的言行,并最终导致了悲惨的命运.对于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过拥有类似生活体验的浙东乡土作家们,他们对婚俗陋习的描写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化探究,发现在民俗化进程中婚俗陋习的异同点,从而找出研究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些浙东乡土作家们运用属于当时当地的现实主义的乡土话语站在文艺民俗学的角度*这些婚俗中的陋习文化.由于不同作家所生长和熟悉的个人生活的不同,所选择的贴近角度的不同,我们看到他们笔下所描绘的婚俗风习也存在着差异,大致细分开来,可以分为典妻(如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许杰《赌徒吉顺》),再醮婚(如许钦文《老泪》、许杰《改嫁》),入赘婚(如许钦文《步上老》),叔嫂婚(如许钦文《难兄难弟》),冥婚(如王鲁彦《菊英的出嫁》),童养媳(如潘漠华《冷泉岩》),守寡(许杰《台下的喜剧》、魏金枝《报复》)以及其他婚俗.这些真实观照下的婚俗陋习的描写,不仅对表层的特殊风情进行了描绘,更深入其深层次的普遍性的社会内容、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进行刻画.作家们传承了鲁迅精神中的“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写出他们的胸臆”,使用自身熟稔的乡土小说的叙述语言、人物语言,并多采取通俗的农民口语和适当带有生活化的方言词汇,形成了乡土话语颇浓的叙述口吻.

在这独特的美学风味的基础上对民俗深层结构成分进行细致探究,虽然在创作中对于揭示社会病源的途径和突破口——陋俗生活态的关注和选择不同,但是从这些浙东乡镇及民族的固有习俗的描绘中,显示那些特定时代区域社会生活本质中的阴暗、窒息的成分.这些现实主义手法下的真实观照,使得文艺民俗的审美层次得到提高,一方面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描写了浙东故土的乡风民俗;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人生的观照下,他们将笔触深入到越文化的贫弱中,深挖开掘,对陋习展开反思批判,从婚俗陋习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去寻绎出中国文化史上独有的深邃的文化内涵.

二、犀利笔调对婚俗陋习的理性批判

“以民俗为切入口去改造国民性”,是鲁迅为代表的浙东作家群所极力主张和积极践行的文学观,他们抓住风俗文化中的黑暗面特别是婚俗中的陋习进行无情的剖析,加深了文化的批判意味.他们通过乡村生活中婚姻习俗这一视角的真实生活图景的描绘,对浙东乡村的麻木、贫穷、野蛮、愚昧的生活进行客观的再现和展示,他们通过犀利的笔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批判,从而挖掘出引起乡村苦难的根源,揭示出病痛,引起疗治.

乡土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论浙东乡土作家群笔下婚俗陋习为关于乡土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乡土生活在海岛的渔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