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高职论文范文资料 与有效性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高职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09

《有效性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该文是关于高职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实现全方位、多方面衔接的关键.本文基于中高职有效衔接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分析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中高职的课程标准缺乏清晰界定、课程开发模式缺乏职业性、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树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观、制定科学统一的课程标准、建构有效实用的文化课程体系及具有层次性的专业课程体系等具体措施来推动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有效性;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13-04

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实现中高职全方位、多方面衔接的关键.有效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具体是指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构建一体化、协调化、有序化、渐进性和上升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中高职学生的自然过渡和构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基于中高职课程衔接背景,审视当下我国中高职课程现状,从而通过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策略的探究促使中高职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既是中高职实现有效衔接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自我内部结构调整把握新的发展机遇、获得新的发展生机的内在诉求.

一、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分析

(一)基于“就业+升学”双导向的驱动

自1999年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以来,通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从而培养每位公民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始终秉持的发展理念.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实质上是个体获得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而形成的终身教育形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教育形式流通渠道的逐步通畅,中职由于毕业生缺乏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通道而形成的“断头教育”局面逐步向既可以满足学生继续深造、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也可满足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需要的“就业+升学”双导向驱动的教育形式转变.

(二)中高职实现有效衔接的内容支撑

中高职实现有效衔接并非简单的“学历嫁接”,而是实现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招生制度、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环节的有机衔接,从而对中高职进行全面性、一体化和系统化的设计,推动中高职的协调发展,而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全方位有效衔接的核心.

(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所在

课程作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素质建构的基础和载体,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工作岗位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实现良好衔接的媒介,从而通过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持续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对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高技能人才的塑造需要经过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工程师等一系列环节,而其中发生关键性变化的便是不同阶段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这就要求中高职之间形成循序渐进、衔接有序、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来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需求.

二、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中高职各自发展导致中高职课程体系内部多方面的差异,这在推进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课程标准界定不清,缺乏统一性

课程标准作为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目标标准、内容标准以及结果标准的有机统一.中高职课程标准的厘定是明确规定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从而满足个体持续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的动态性需求;合理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为实现应然的人才规格奠定良好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基础;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以此作为评判学生能力水平的依据.协调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基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明了、内容结构合理、知识构成呈现构螺旋上升,从而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当前,我国中高职培养目标的确定缺乏国家专门性文件的统一说明,中高职统一课程标准的缺乏使得中高职之间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中高职往往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来进行课程设置.因此,中高职课程标准界定不清,缺乏统一性,使得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的形成、整合型专业课程构建、具有衔接性特征的文化课程形成等方面的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对全面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产生了 影响.

(二)课程开发的学科中心模式缺乏职业性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选择应该以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种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来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从而促使学生实现由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一般能力到关键能力的有效过渡.但从中高职课程体系现状来看,中高职课程体系仍然遵循学科中心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相应实践课的构建.这种过分注重分科所进行的课程体系建构模式,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对于职业教育应有的职业性却无法显现.应然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以专业所对应的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安排,实现课程设置和职业标准的对接.另外,从中高职某一使具体课程内容结构来看,内容组织的依据依然是知识体系,而对于职业教育所强调的促进个体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职业个性倾向的兼顾有所欠缺.中高职课程结构构建的学科化倾向,使具体科目的形成更多依赖于人为的划分,而非基于知识和技能形成规律基础上的知识整合.这也使得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际操作过程受到学科课程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而限制了中高职实现内涵对接.

(三)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缺乏整合性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决定了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应具有递进性、层次性、系统性的特征,从而为中高职实现有效衔接发挥正向作用.但由于当下我国中职学生对口升入高职的升学几率仅有5%,使得中职招生方式以注册入学为主,而高职招生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招生主要是通过高考来进行统一招生.高职生源具有复杂性,不仅包括来自于中职的“三校生”,还包括了通过参加高考入学的普高毕业生,这就使得高职课程的设置无法兼顾到每一类学生群体的情况,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基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零基础”状态来进行,而忽视了中职学生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使得高职开设的课程和中职原有课程出现了重复.如华东师范大学匡瑛指出,当下中高职课程重复比例可达到20%~40%.中高职作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也应有所区别.中高职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层次性和整合性,不仅使得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且由于专业课程重复而形成课程资源的浪费,使得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难以实现.

高职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有效性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为关于高职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高职与大专的区别2018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