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郭净论文范文资料 与郭净一个学者乡村影像实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郭净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24

《郭净一个学者乡村影像实验》:关于免费郭净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郭净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在人类学研究的田野调查中,郭净最初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乡村,这激发了他对影像权利的深入思考,并促使他十几年致力于村民影像的参与式行动.

这种行动和研究,最终也让他受益匪浅,使他得以从“解放者”的眼光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观察者”的自由.

在从事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净经常碰到当地村民提出这样的要求:“让我也拍一拍!”后来他发现,最让他们兴奋的,正是那些反映他们生活的纪录片.

郭净1996年开始接触到纪录片,此前一直在云南、西藏从事人类学研究.同年,因为参加云南电视台的民间艺术拍摄计划,郭净和项目组成员开始接触纪录片制作,并成立了“azara影像工作站”.

2000年初,他们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一个主要的项目就是开展“社区影像”的尝试,鼓励当地人拿起摄像机记录家乡的文化.郭净是该项目的主持人,也是参与者和见证者.

“影像应当给予民众一种声音,而不只是一种信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群关心社区建设的云南学者在西部偏僻的乡村开展“社区影视教育”的参与性研究,帮助当地村民利用影像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本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活动.

在做这些项目的时候,经常有人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把影像这种外来的东西引入村里,改变当地人的生活?”

郭净给出的是一个怎样的答案呢?

看不见的西部乡村

其实早在课题组到来之前,现代影像早就渗入了当地社区生活.

学者们在很多乡村目睹了这般景象:每天晚上都有人聚集在一户人家堂屋里看电视.在一个神山脚下的藏族村庄,拥有电视和VCD放映机的活佛家成为全村人晚上聚会的场所.大家从吃完晚饭,一直看到夜里十一二点,有的人边看边喝酒、聊天,有的甚至当场睡着了.

课题组成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章忠云(熙绕桑波)深入调查茨中村影像历史发现:茨中人接触影像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初,村里几位老人还记得,他们十来岁时,县里有个放映队,第一次来村里时,村里人都去看稀奇,记得放的第一部影片是《草原上的人们》,当时村里懂汉语的人极少,放映的时候,两位师傅轮流把影片里的对话在话筒里解释给大家听.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机、录像机、VCD的普及,来自主流渠道(电视台、盗版光碟)的产品渗入到这个村庄.“这些产品既展示了外部世界的奇妙,让大多数没出过远门的村民长了见识,也提供了一种现代物质生活的幻象.但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与生活形态,都远远脱离当地民众的传统.”郭净说.

在郭净看来,这个地区的民众一直在受到影像的熏陶,充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却从来没有通过影像发表看法的权利.影像对于他们,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声音.就连课题组自己所拍摄的影像,也同样带有外来者的视角,很难深入地揭示社区工艺、信仰、生产活动的细节,更难准确地捕捉村民的思想和行为变化.乡村的民众,他们的生活成为别人的影像资源,而他们除了被动地观看,很少能利用影像发声,利用影像为自己服务.

“影像应该传达谁的声音,为谁服务?”这是郭净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的一个问题.

将摄像机交给农民

1999年,郭净有机会参加一些社区发展的国际项目,并从TNC、CBIK等非政府组织那里接受了参与式研究的培训,从事了很多实际调查.这期间,他才从理论上思考“为谁拍摄,拍给谁看”的问题.

在与民间NGO接触的过程中,他了解到1991年由云南省生育健康研究会主持、福特基金会赞助的“妇女生育卫生与发展”项目,帮助云南53位农村妇女自己拍摄她们的生活场景,用照片故事表达她们的要求,影响生育健康的决策.“这启发了我们开始认真思考影像与参与式教育的相互关系.”

郭净曾跟着昆明附近的大花苗学了一段时间苗语苗文,虽然没有学好,却融入他们的语言情境中,体验到了陌生的思想表达方式.“在学术的和NGO圈子里,专家有时会扮演解放者的角色.可在本土的语境中,我们这些外来的‘专家’变得有点‘弱势’,说话不再信心满满,甚至时而丧失了演说的机会,成了旁听者.”

与此同时,一个被称为“DV运动”的纪录影像风潮在中国的城市青年中流行起来.许多人拿起家庭用数码摄像机,去拍摄以前不为人关注的边缘人群.作品虽然有的粗糙,有的标榜时尚,但其中最好的部分,却对影像的权利提出了疑问,而且明确地主张影像的民间化,致力于个人的影像表达.这对于郭净无疑具有启迪的意义:“我们理解的民间,包括了乡村的个人和社区,将影像制作的权利,以及利用影像开展公众教育的权利交到他们的手里,多样化的声音便在屏幕上出现了.”

2000年到2003年,来自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群志同道合者,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在云南藏区开始实施“社区影像教育”项目.此后十多年,社区影像在各地发芽生长,在乡村之眼、卡瓦格博文化社、香港社区伙伴、草场地工作站、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雅安市乡村摄影协会、上海爱拍工艺影像发展中心等机构推动下,蔓延到云南、四川、青海、山西、贵州、河北、广西和上海,不仅出了一批作品,培养了一批作者,而且还出现了摩梭人和藏民自己举办的本土影像展.

2009年,北京学者崔卫平在昆明参加了名叫“云之南”的民间纪录片影像展,在“纪录影像与乡村社会”关于社区影像的讨论,让她印象颇深.

崔卫平在一篇文章*绍了郭净这位瘦削而笑眯眯的云南学者:“郭先生常年来从事人类学田野调查,自己拍摄纪录片并主持过社区教育项目的纪录片工作坊,是这个领域中的率风气之先者,并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并不急于显示自己的观点与力量,将社区影像的讨论主持得既轻松又有节奏.”

香格里拉的先行者

社区影像(后来也叫乡村影像)之所以发源于云南,是对现实逼迫的一种回应.

郭净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郭净一个学者乡村影像实验为适合不知如何写郭净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郭净博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