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协同论文范文资料 与互联网制造2025协同生态体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协同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30

《互联网制造2025协同生态体系》:此文是一篇协同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基于创新范式的嬗变,分析了“互联网+”助推“中国制造2025”和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综合动因和现实必然,探索了“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融合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实现途径,剖析了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外向结构、内向结构和系统结构,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创新绩效、创新网络及创新群落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建立了一整套“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综合治理策略和工作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这两大国家战略同时出现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催化剂和强心剂.“中国制造2025”必须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重要抓手,和“互联网+”不可分割,“互联网+”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坚强支撑.因此促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两大国家战略对接和深度融合,必将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催生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笔者认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两大国家战略融合中最重要、最有效的实现途径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等,而协同创新更能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巨大能量.在新的创新范式下,建设和完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两大国家战略融合的关键节点.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述评

(一)“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我国提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之前,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再兴战略和新工业法国都意识到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特别是德国波茨坦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梅内尔认为,“工业4.0”主要包括“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主题.

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相继发布后,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探索了“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融合之路.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来进行工业的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李毅中(2015)认为,“互联网+制造业”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计划,其重点是实现智能制造.

张祺、蔡伟(2015)探索了“互联网+”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四条路径:“互联网+分散协同”驱动组织体系变革、“互联网+虚实结合”驱动制造模式变革、“互联网+个性产品”驱动商业模式变革、“互联网+移动互联”驅动营销服务变革.[1]

秦业(2015)认为,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面临五个方面问题:侧重消费服务的互联网暂时难以满足制造业生产性需求;核心技术仍是制约我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仍是制约我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供需双方存在认识差异;专业服务不完善.[2]

冯运卿、张洪国(2016)认为,“互联网+制造业”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着力点,成为推动两大战略深度融合的关键之举.[3]

卢秉恒(2016)认为,“互联网+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和重要抓手,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是“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实现途径.[4]

综上所述,不少专家学者意识到了“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探索了“中国制造 2025”与“互联网+”融合的途径和模式,但很少学者意识到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对“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两大战略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没有研究“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融合背景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和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

2.国内外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理论成果

近些年来,全球创新范式逐步系统化、网络化,经历了创新范式1.0(线性范式)→创新范式2.0(创新体系)→创新范式3.0(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模式也应运而生.

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实现繁荣》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innovation ecosystem).Moore早期研究的企业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Iansiti和Levin(2004)从生态位理论出发,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由占据不同但彼此相关的生态位的企业组成;Fukuda和Watanabe(2008)提出了替代、共同进化、组织惯性与学习受激、异质协同等4条创新生态原理;Estrin(2009)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栖息者可归入“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群落;Charoni等(2009)发现高科技产业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式创新网络、组织生态结构、评价体系和知识管理系统等4个关键维度;Zahra(2011)等学者则将创新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松散互联的开放网络组织系统;Borghm(2012)探索了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创造的途径;Chesbrouh(2013)关注了企业研发过程对生态系统伙伴创意与知识的整合.[5]

伴随中国创新范式也从“线性”到“非线性”、从“封闭”到“协同”、从“独立”到“系统”的嬗变,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

(1)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一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陈斯琴和顾力刚(2008)、张运生(2008)、靳洪(2011)分别从技术协同和共生战略的角度界定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企业技术创新中生态观的动态演化性和相互依存性.

二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陈斯琴和顾力刚(2008)、张运生(2008)、孙冰和周大铭(2011)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由核心企业、系统内部其他成员、创新动态网络和创新平台等组成.[6]

协同论文参考资料:

期刊协同采编系统

结论:互联网制造2025协同生态体系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协同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俄语字母: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