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风暴论文范文资料 与夹着风暴和闪电台湾文学论争和事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风暴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06

《夹着风暴和闪电台湾文学论争和事件》: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风暴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在新千年,台湾政权经过和平转移,从国民党转到民进党手中.乍看起来,台湾 了,进步了,但台湾在亚洲居四小龙的地位却一直在下跌.反映在国族认同问题上,“台湾”逐渐取代“中国”,中学教科书连“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字眼都不敢用,生怕给学生灌输“统一”和“中国”的观念,甚至“中国”或“中国人”都变成肮脏的字眼.在文学事件上,夹着“风暴”和“闪电”的则有高雄文艺奖风波、流泪的“年会”、余光中向历史“自首”、杜十三炮打谢长廷、两岸关于张爱玲著作权的争夺战、成功大学教授闹场踢馆导致黄春明被判二年徒刑.

2000年,第十九届高雄市文艺奖文学部颁给本土派大佬叶石涛和以中国意识著称的余光中,这引起极大争议.中生代诗人张德本认为余光中没有资格得此奖项,在颁奖典礼上举着拳头高喊:“强烈 !不许打压台湾文学.”当余光中上台领奖时,他再度高喊:“狼来了!”张德本这一即兴演出,吸引了记者和和会者的眼球.事后,余光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德本的 找错了对象,应该向主办单位 才是.”钟肇政则赞同张德本的看法,认为颁奖典礼在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举行,这是最没有文化的地方.准确地说是只有中国文化而没有所谓“本土文化”的地方.

在2003年台北举办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第五届年会闭幕式上,大批媒体记者被安全人员阻挡在门外,时任“总统”的 和在野党主席连战同场不同时出席致辞,相当戏剧化.当亚洲分会会长吴统雄宣布新一届的会长为“ ”学者一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杜正胜担任时,一时间未有心理准备而受“改朝换代”气氛感染的赵淑侠、丘彦明等女会员竟哭成一团,简苑等资深会员也说了重话.她们 选举纯属政治性运作,杜正胜既不是会员又不是作家,他没有资格当选,应由前任会长林澄枝提名的龚鹏程担任,并将此换届解读为“绿营拔除蓝营海外椿脚”.事后经大会临时提议请林澄枝担任荣誉会长,一场被《中国时报》记者称之为“流泪的年会”才宣告闭幕.

2004年5月,北京学者赵稀方发表《视线之外的余光中》,重提余光中在乡土文学论战期间发表《狼来了》的反共历史,又提及余光中曾精心罗织过一封长信,直寄当时的特务总管王升将军,检举陈映真为共产主义信徒.余光中于2004年9月写了回应文章《向历史自首?》,承认《狼来了》是篇“政治上的比附影射也引申过当”的坏文章,“令人反感”至授人以柄,“怀疑是呼应国民党的什么整肃运动”.但余光中强调,《狼来了》的写作纯出于“意气”用事、“发神经病”、“非任何政党所指使”.至于向王升“告密”问题,余光中认为他并没有直接写信给王升而是写给朋友彭歌.针对余光中的辩解,陈映真写了近万字的长文《惋惜》,认为余光中原先说要向自己道歉,现在却变成掩盖事实真相,“实在令人很为他惋惜、扼腕.”参加这场讨论的还有大陆研究台湾文学的学者.

2005年11月初,杜十三将嘹亮铿锵的诗性 话语变质为躁郁的语言暴力:跑到电话亭以“台湾解放联盟”的名义,“拍”电话恐吓正为高捷弊案“叮”得满头包的“行政院长”谢长廷,称“要杀害他全家”.这场“诗人”造反风波闹得全岛沸沸扬扬.就凭这荒腔走板之“诗声”,诗人一夕之间上了全台湾报纸的头条.为免于牢狱之灾,杜十三后来将这一“行为艺术”解释为三杯黄汤下肚后才会犯下这“不正当”的举动,最后以道歉了结.对这一事件,“蓝”“绿”诗人反应截然不同,如“深绿”诗人李敏勇认为:杜十三这一行为“是黑暗的.政治人物当然可以批评,但躲在暗处的语言暴力并非杜十三的‘诗人’作为,而毋宁是他的‘病人’行为等”而为其辩护者则认为,不是杜十三病了,而是社会病了;不是诗人疯了,而是“天天制造问题,天天制造谎言,逼着诗人伤痛”的政客疯了.白灵以有杜十三这样的朋友而自豪:冒着脑袋被敲碎危险的杜十三,“吐出一句血,那是他一生最红的诗”.本来,新世纪的台湾是一个“鬼脸的时代”,是执政党千方百计破坏 ,因而惹得一向潇洒的诗人也扮“鬼脸”,一向自由的诗人也疯狂.

台北 出版社自称拥有张爱玲作品永久和无限的独家授权.从2003年起,他们对大陆凡是出版过张爱玲作品的出版单位展开强大攻势,状告他们侵权.2005年,出版过《张看》等张爱玲作品的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被判败诉,向“ ”赔偿经济损失四十万元.2006年 出版社又状告上海文汇出版社等六单位.2007年6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等十二家媒体共同发表《联合声明》,不承认“ ”继承权的合法性,拒绝他们不合理的索赔要求:“张爱玲所立的遗嘱是失效的,张爱玲唯一直系亲属亲弟张子静才是其著作权的合法继承人.”张爱玲著作版权背后所隐含的是一场两岸有关张爱玲著作权、诠释权的争夺战.

新 论争有“双陈”大战、高行健访台引发争议、陈映真和藤井省三的交锋、文学教育的争论、李敖开骂大陆文坛和鲁迅.

在《台湾文学史》编写中,充满了意识形态之争.陈芳明下决心自己写一本所谓“雄性”的“台湾文学史”,这样便有了以“台湾意识”重新建构的未完稿《台湾新文学史》.作者在1999年8月发表的第一章《台湾新文学史的建构和分期》中,亮出“后殖民史观”.这种史观,明显是把“ ”教条和为赶时髦而硬搬来的后殖民理论拼凑在一起的产物,是李登辉讲的国民党是“外来政权”的文学版,因而受到以陈映真为代表的统派作家的反击.台湾文坛之所以将这场论争称为“‘双陈’大战”(杨宗翰语),是因为这两位是台湾知名度极高的作家、评论家,互相都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另一方面,他们的文章均长达万言以上,且发表在台湾最大型的文学刊物上,还具有短兵相接的特点.这是世纪之交最具规模、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坛上的意识形态之争.“双陈”大战过后,陈映真用“许南村”的笔名编了《反对言伪而辩——陈芳明台湾文学论、后现代论、后殖民论的批判》一书,陈芳明也把他回应陈映真的三篇文章,收在新著《后殖民台湾》中.

2001年初,高行健到台湾访问两周,演讲热潮燃烧到台南各地,《 日报》等十一家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出版社也赶印了十多万本《灵山》,高氏及其作品成了许多大中学生智力测验之外另一寒假梦魇.对此现象,连力捧高行健的马森也认为,台湾读者抢购此书“不是爱读文学,也不是看懂了《灵山》,而是崇拜名人,追赶时髦!”他得奖不少人认为是政治因素起作用,其作品“在正常的文学市场机制下,金石堂排行榜就排到一百名也未必有他”.连邀请他访台的龙应台也认为其得奖不过是“一群有品味有经验的人,向读者推荐一位值得认识的作者”.陈映真则对高行健“没有主义”的主张发出猛烈抨击,认为高氏放弃民族认同,否定文学的社会性,这种“逃亡有理”论是唯心和个人主义的.“独派”作家发出另外一种声音:这位号称“中国文化就在我身上”的作家,所体现的是“外国”文化,和台湾毫不相干.但有许多人认为,高行健得奖毕竟为华文文学走向世界开了先例,他其实是在代鲁迅、林语堂、沈从文、艾青等人领奖.

风暴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夹着风暴和闪电台湾文学论争和事件为适合风暴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风暴刘德华是坏人吗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