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决策论文范文资料 与判断和决策中中等偏上效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决策范文 科目:论文参考文献 2024-02-19

《判断和决策中中等偏上效应》:该文是关于决策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 中等偏上效应是指人们评价自己比评价常人更积极的倾向.中等偏上效应普遍存在于判断和决策中.对中等偏上效应心理机制的解释分为动机理论和非动机理论.中等偏上效应的影响因素有评价维度的属性、研究方法、反馈、评价者对参照对象的信息知悉度和文化差异等.未来研究需要从中等偏上效应和过分自信、乐观偏差的关系,中等偏上效应的心理机制、应用领域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中等偏上效应;动机理论;自我中心主义;广义群体理论

分类号 13849:C91

1 引言

中等偏上效应(better-than-average effect)是指人们评价自己比评价常人更积极的倾向.通常有两种情况可以视为中等偏上效应:评价某一维度时,个体认为自己高于在这一维度上处于平均水平的个体或小群体,例如比较一次测验中自己的数学成绩和班级的平均成绩时,学生会认为自己的成绩高于班里数学水平中等的一个同学或多个同学的成绩;或者认为自我估计值高于群体在这一维度的平均值,例如估计测验中班级的平均成绩,认为自己在该测验中的成绩高于平均成绩.然而,在样本容量较大的随机抽样中,样本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大约50%的个体在总体的平均水平之上,其余50%则在平均水平之下,而不可能出现大多数个体都分布在平均水平之上的情况,显然个体对自己的这种评估是有偏差的,并不符合理性决策的思维.

Svenson(1981)在研究自我和他人驾驶能力和安全性的比较判断时较为明确地证实了中等偏上效应的存在.在该研究中,实验者要求41名美国被试和45名瑞典被试判断自己的驾驶能力,其余40名美国被试和35名瑞典被试判断自己在驾驶时的安全性.在实验前,美国被试要完成各种判断任务,而瑞典被试则不需要.随后,被试和同组的成员比较驾驶能力或安全性,并估计自己在该组中的位置,结果发现无论是美国被试还是瑞典被试,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能力比同组中处于平均水平的个体高,或者在驾驶时遇到的风险比其少.因此,他将自己的发现解释成一种普遍的趋势——人们评价自己比评价他人更积极、更乐观.

作为社会比较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中等偏上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在对人格特质、能力、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测验或任务中的行为表现等维度进行评估时,人们都可能认为自己高于同类群体的平均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中等偏上效应.其中,人们相信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而他人更可能遭受消极事件这一现象被称为同伴比较过分自信(peer-comparisonoverconfidence).从本质上说,中等偏上效应和同伴比较过分自信都是社会比较中的非理性偏差.但是从研究范围来看,中等偏上效应的研究范围可能更广,而同伴比较过分自信虽然有对能力、行为表现和未来事件等维度的评估,但很少有研究涉及人格特质.另外,两者在研究方法上虽然都使用主观自我评估的形式,但是前者的研究通常采用量表(如5点量表)进行量化,而后者一般采用同伴比较问题,并以百分位数为单位进行量化.

在应用领域,中等偏上效应的研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实践意义,因为在社会活动的竞争中,决策者可能依据自己的这种判断倾向来进行决策.在金融领域,投资者相信自己比其他投资者更好,这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中交易次数的快速增长.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总裁认为他们的能力超过其他总裁,并且相信自己的团队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公司管理,这将导致企业兼并的频发.在教育领域,学生认为相对于多数同学,自己对某一学科的喜好度更高,这可能导致他们对此学科的学习能力产生积极的比较评估.

2 心理机制

自中等偏上效应发现以来,众多研究者就其心理机制进行了解释,涉及动机、认知等多个心理学研究领域,因此大多数研究者将有关中等偏上效应心理机制的理论解释分成了两大类:动机理论和非动机理论.

2.1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motivational theory)强调动机因素在社会比较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等偏上效应是一种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个体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来实现自我保护和自我提高.Taylor和Brown(1988)认为个体相信自己具有优势这一积极错觉,可能有助于个体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有研究者认为,相对于评价别人,人们在评价自己时往往给以更多的肯定性评价,以此来满足自己自我保护、自我提高的愿望或者恢复自我价值感、提高自尊水平.

动机理论能够解释中等偏上效应的证据一般集中在个体对积极和消极的人格特质或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评价上.通常,人们在评价积极的人格特质或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时,对自我的评估要显著高于对其他人的评估,而在评价消极的人格特质或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时则认为自己低于他人,这两者都表明个体产生了中等偏上效应.例如,有研究者认为人格特质的社会赞许性和认为自己拥有该项特性的信念是相关的,并在其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具有社会赞许性的人格特质的评价上认为自己比陌生人更倾向于拥有这些特质,而在评估不具有社会赞许性的特质时则刚好相反.另外,在预测未来事件的发生时,人们认为自己比同龄人更可能拥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和一个天赋高的孩子,更不可能卷入一场严重的车祸或者成为一名刑事被害人.

动机是社会比较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许多研究显示当个体的自我提高动机较为强烈或者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中等偏上效应会增加.例如,Guenther和Alicke(2010)的实验发现自我提高的动机能够调节自我和群体平均水平的比较结果,在实验中主试使被试相信他们在一些重要的人格特质上的评价低于平均水平,被试就会大幅度调整对群体平均水平的评估,使其处于基线水平之下.Brown(2012)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在研究人格特质的重要性和中等偏上效应的关系时发现,当被试感觉到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中等偏上效应显著增大.

动机理论作为解释中等偏上效应心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可,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动机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Kuyper和Dijkstra(2009)认为个体对于某些领域的评估可能产生消极的评价,如对高难度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个体就会认为自己低于群体平均水平,这两种不同的评价是由同一认知加工过程导致的,但是动机理论能够解释对自我的积极评价,却不能解释对自我的消极评价.由于动机理论的局限性,我们需要用非动机理论来进一步解释中等偏上效应的心理机制.

决策论文参考资料:

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

决策杂志社

结论:判断和决策中中等偏上效应为关于对写作决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决策名词解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