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听觉艺术跨度论文范文资料 与听觉艺术跨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听觉艺术跨度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6

《听觉艺术跨度》:本文关于听觉艺术跨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引 言

“跨感官,跨艺术,跨时空,跨媒介,跨科技!”“上接先锋实验,下接后现代混搭.”“新媒体和真人秀互动,内容触及了当代人生存境遇,又以音乐特有的韵律和结构感,予以加強和统合,值得关注!”

——音乐理论家、评论家杨燕迪(“声立方展演”观后感)

法国作曲家瓦列兹在1915年曾提出:新的传播媒介已带给作曲家几乎无尽的表现可能,且为他们开启了整个神奇声音的世界之门.其作品《电子音诗》(为1958年布鲁塞尔世*的“飞利浦馆”而设计),作品中对325个扬声器进行分组设计及空间分布位置安排,并把音乐、声音材料作为音响在空间中的不同流动方式,同时结合灯光、影片、图片等多种媒体和音响之间的关系等等来完成整体构思,开启了听觉艺术的新观念和表现形式.

20世纪初的声音艺术、电子音乐等听觉艺术一开始就和科技紧密结合,同时以新的观念、形式不断刷新原有的创作模式.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不仅在电子音乐方面展开探索,还提出了“空间艺术”的理念,拓展了音乐和音响的应用层面.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更是引入“音乐剧场”的观念,通过表演形式最大限度地拉近生活和舞台的距离,打破了传统欣赏音乐的习惯方式.还有更多的先驱们在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并对后世的创作观念以及表演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光飞逝,一百年后的2015年8月,上海民生美术馆,一个引领最新理念、融合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项目出现了,它就是:“声立方·超感官空间——从听觉出发的非典型跨媒介艺术展演”.在21日到30日十天的展演中,场场爆满,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在这个超感官空间里,感受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表现形式.

整场“声立方”展演是基于音乐表演和声音艺术、3D全息音响空间和新媒体技术,融合无线电和城市声景实况、电子音乐和民间艺术诸元素的艺术和科技多重融合体;创造了感官的全新体验,将声、光、电以及视觉影像巧妙组合,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跨界演出,可谓是“艺术跨界”的历史性突破和创新.

本文旨在通过实例分析,从创作构思的角度对“声立方”作品中多样化的听觉语言以及形成的超感官空间语境,作一些探讨.

一、“声立方”听觉语言的技术环境

不论是传统音乐,还是近现代的“电子音乐”“声音艺术”又或是当代的跨媒介艺术,整体音响所构成的听觉语言都是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达手段,只是在不同类型作品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文涉及讨论到的“声立方”——从听觉出发的非典型跨媒介艺术展演,听觉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构成“声立方”听觉语言的技术层面及其音响环境架构,是展演作品的先决条件.

首先要谈到的是“声立方”展演中所应用的“3D全息声音”技术,不同于以往的立体声、环绕声概念,是目前全球最先进、最成熟的3D声音还原技术,是基于波场合成技术原理的算法解码,通过音箱排列而成的阵列来对声音进行还原,重现最自然、最真实的声场环境.展演现场由129只音箱布置于美术馆长23m、宽24m、高12.5m的核心筒内,分四层包围式排列并配合三面投影.

“3D全息声音”作为领先于全球最新的声场技术,近两年在国内还属于实验室阶段.此次“声立方”的主创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创作团队大胆创新探索,在国内首次把“3D全息声音”新技术运用于整体作品构思中,并开拓性地走进美术馆这样的大型场馆,架构出前所未有的听觉空间,成为“声立方”创作中最重要的技术环境.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属于屈指可数的听觉空间案例.纵观听觉艺术的发展史,不论是在室外感受音乐,还是在音乐厅里聆听,或是音响搭建的大型现场演唱会,每一种新的方式都会引发创作者和观众新的听觉审美意识,进而影响当时的艺术创作潮流.毋庸置疑,新的技术和方式需要有探索者的不断推进和实践,才有可能成为新的引领.

其次,展演中开创性地运用无线电实时发报、呼叫并和世界通联,同时发报机触发交互式视频图像的变化,所有实时无线电的声音及信号皆接入电子音乐控制程序,并通过3D全息声音系统在“声立方”空间中展现;同时,面向全国网友征集的手机录制生活创意视频,也被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中作为视觉和声音的实况素材.上海市无线电协会为此还专门在场馆架设了大功率无线电天线,以保证演出.

众所周知,无线电作为造福人类已久的电磁波技术,广泛运用在通讯、广播等领域.而此次转换角色,被创作者巧妙地运用于艺术构思中,作为承载历史记忆并实时传递现场实况的听觉声源,在“声立方”空间中获得它的新生,成为链接过去和未来时空的桥梁.

此次展演在一体化现代舞台空间的控制方面,也走在前列.如“传感器实时互动”技术,其中又包括“手机、ipad交互控制技术”“紫外线感应及动作捕捉技术”“音频信号实时互动灯光控制技术”.其中的“紫外线感应及动作捕捉技术”直观上看和听觉并无直接联系,其实是第三乐章的核心技术.舞者的动作通过紫外线感应器,实时交互大屏幕里的虚拟舞者及电子音乐,并配合3D全息声音,使观众感受到现实和虚拟、本我和自我的超感官体验.

一场展演中应用诸多技术,前期的实验和中后期的相互协作应用工作,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不同技术团队完成并对接这些技术,也体现出了跨专业、跨领域探索的交叉合作方式.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些技术来触发、互动展示出的听觉和视觉素材以及综合现场的演奏员表演,构筑了声音、视频、光影所构成的立体感官空间.

二、“声立方”听觉语境的构建

“声立方”的负责人、总导演——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陈强斌教授认为,整个空间就是一件声音装置作品.他表示,在演出现场,观众会感到声音离得更近,和听众有所直接呼应,“你聆听到的是空间全方位的声音——不仅是音乐的现场演奏,不仅是歌者的现场吟唱,而且是空间整体的现场呈现和感受”.整个空间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空间系统,一切可听、可见、可触、可感的元素构成了一个超感官的世界.

听觉艺术跨度论文参考资料:

艺术科技杂志

艺术创想杂志

艺术导论论文

领导艺术论文

艺术期刊

艺术教育杂志

结论:听觉艺术跨度为适合听觉艺术跨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