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产学研论文范文资料 与基于产学研人才互聘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产学研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21

《基于产学研人才互聘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分析》:这篇产学研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 以全国著名创业园常州科教城为例,从目标设置、工作措施和组织实施三个方面描述了其高层次人才互聘“350计划”,研究发现,正是由于坚持政府主导、需求协同、管理协同、组织协同,确保了人才互聘计划真正落地并促进了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同时,强调依托创新基金探索建立人才互聘的长效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制度、建立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的责任机制,才能更好地借助产学研之间的高层次人才互聘,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

关键词 产学研;常州科教城;人才互聘;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5-0008-04

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推出“2011计划”,明确要求通过人才、資本、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事实上,产学研协同育人属于创新能力、创新意愿异质性主体之间的创新活动,除了受外部宏观环境和科技政策的影响,还存在诸如目标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风险分担、收益分配等大量操作层面的技术问题,而这些微观问题恰恰没有引起足够的研究重视,导致并没有完全出现“1+1+1>3”的协同效应.本文以常州科教城高层次人才互聘“350计划”为微观视角,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探讨产学研机构之间如何通过高层次人才互聘,促进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

一、理论分析框架

Etzkowita(2000)提出了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三种螺旋”创新模式,强调了协同创新首先是创新主体之间的开放式创新[1];在对知识、技术、信息、资本等科技资源要素比较基础上,Karlenzig(2002)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了知识协同概念[2].由于科技人力资源是知识的载体,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学领域的认同,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学科建设、体制改革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3];李吟龙等(2015)从校企一体化探讨协同育人机制,认为需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4].尽管协同创新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然而基于人力资源视角探讨协同创新的议题却相对较少,如何通过人才流动促进协同育人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形载体,这个有形载体可以是合作平台,也可以是由科技人员组成的团队或组织.由于协同创新的非线性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加之协同创新微观主体是异质性的科技人员,决定了参与协同创新载体的科技人员存在数量与功能上的柔性,即需要根据协同创新的阶段性目标随时动态调整参与创新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类型.但是,科技人员数量和功能上的柔性并非意味着协同创新有形载体的虚化或无序,只是决定了协同创新有形载体组织上的柔性.根据上述分析,构建产学研人才互聘促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互聘作为政府主导下协同创新的载体,由于创新活动目标的差异性、风险性和创新主体各自的投入产出效益考量,决定了这一载体柔性组织的特性,需要通过三方面维持系统的运行:首先,为维持人才互聘创新系统的整体协同性,要借助整体战略目标协同,避免创新主体目标差异可能导致的系统无序性;其次,在人才互聘创新系统运行阶段,要借助载体构建主体的外力,做好不同创新主体间的需求协同、组织协同、管理协同等运行基础工作,保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高效运行;最后,建立人才互聘创新系统的长效运行机制,解决创新系统资源投入、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知识外溢等协调问题.

二、案例描述

常州科教城分为高教园区、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三部分.高教园区由常州大学及5所高职院校组成;科技园区包括中科院常州中心的6个实体研究所、16个研发中心、20多个研究型大学所设立的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园区主要围绕“智能、设计、信息”三大方向,包括250多家智能制造高科技公司,60多家设计领域的科技企业和300多家产业互联网公司构成[5].科教城本着资源优势互补、激活科技人才、促进协同创新、加强产学融合的指导思想,实施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之间的高层次人才互聘“350计划”.

(一)目标设置

常州科教城高层次人才互聘“350计划”,体现园区“共建共享、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阶段性目标是到2018年,促进园区优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与人才发展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有三个具体目标:一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对接,即将园区6所院校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成果带进园区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经营管理活动;同时,通过人才互聘深化园区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对接,提高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性.二是促进产学研协同育人,通过人才互聘,一方面吸引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科研人才和企业家来校*工作,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群建设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另一方面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推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三是推进协同创新,通过人才互聘,不仅有助于产学研共建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而且有助于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

(二)工作措施

人才互聘“350计划”的实施首先面临园区高层次人才在产学研机构中的离散分布,为了切实推进“350计划”,科教城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实行高层次人才的“双聘双岗”.在不改变高层次原单位人事隶属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与进驻单位签订固定期限的临时聘用合同,通过双向聘用、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人才合理有序多向流动.二是推进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允许互聘人员自主决定转移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鼓励互聘人员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园区科研单位绩效考核和高校的职称评审考评.三是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常州科教城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科技金融、国际合作、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等人才服务体系,对互聘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家属岗位安置、子女就读等一对一服务.四是完善人才互聘的保障政策.在互聘期间,派出单位保留其原职务级别、岗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支持有条件的聘用单位为受聘人员提供适当的工作津贴和生活补贴,并对工作业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鼓励产学研参与人才互聘的积极性,科教*委会对互聘人员给予工作津贴.

产学研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基于产学研人才互聘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分析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产学研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全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