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俄关系论文范文资料 与天然气合作背后中俄关系模式探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俄关系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10

《天然气合作背后中俄关系模式探析》: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中俄关系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内容提要】 尽管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具有较强互补性,但两国天然气合作谈判并不顺利.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地缘政治两方面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考察中俄谈判立场与行为的变化,进而得出有关中俄关系模式的初步结论:第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中俄天然气合作的基础,但这一共同利益的构建是个动态过程;第二,地缘政治因素对中俄天然气合作谈判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第三,国家—市场关系共同塑造了前述两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中俄天然气合作谈判既要满足经济社会效益追求,也要符合国家地缘政治利益.由此可得出两点启示:一是中国应对当前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有清醒认知,并有必要心理和政策准备;二是在对外能源合作中,中国要重视自身的能力建设,争取更大话语权,并寻求和巩固同合作方的共同利益、加强互信.

【关键词】 中俄关系 天然气 经济社会发展 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 张梦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D822.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568-(2016)06-0055-19

【DOI编号】 10.13851/j.cnki.gjzw.201606004

2014年5月21日,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以下简称“俄气公司”)签署了为期30年的《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总金额高达4 000亿美元.协议规定,俄罗斯将从2018年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共输气30年.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的签署推动了西线谈判的进程.2014年11月10日,中俄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通过中俄西线管道自俄罗斯联邦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供应天然气领域合作的备忘录》;中石油与俄气公司签订了《关于经中俄西线自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规定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年供气规模将为300亿立方米,累计供气30年.这一协议的签署意味着最终的商业合同也指日可待.

中俄天然气合作协议的达成几经波折.从20世纪90年代中俄就天然气合作达成初步意向算起,到东西线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历时近20年.在这一漫长进程中,中俄两国都经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波动,也经历了国际能源市场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变迁.从常理来说,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中俄两国在能源的消费与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又都非常重视能源进口/出口渠道的多元化,加上两国地理位置相邻,因此中俄理应在能源合作上有很强的共同利益.然而实际谈判进程却表明,中俄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中俄天然气历经约20年的艰苦谈判才最终达成?是什么因素阻碍或推动了最终合作协议的达成?本文认为,可以利用国家(政府)—市场(企业)的分析框架,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地缘政治因素两个角度理解中俄天然气合作.这两个因素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俄天然气合作谈判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具体进展.

一、“貌合神离”

由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希望以能源合作扭转国内经济下滑态势,中俄能源合作构想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提出.这一时期的合作有相当一部分是地方油气公司之间的非官方、小范围技术合作,直到1994年才签署了第一个政府间合作备忘录、1996年签署第一个能源合作协议.这一时期,中俄双方就东西两条天然气管线建设达成了初步一致意见,但合作成果局限于确认俄罗斯东部油气资源的潜力,以及表明两国的合作意向,并没有对具体的落实事项开展讨论.

(一)中俄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未形成广泛共同利益

从中国当时的实际需求来看,从1993年开始,中国结束了能源自给自足时代,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国内能源供需缺口并不十分突出,国内天然气甚至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石油比重不断上升,从1990年到1999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从16.6%上升到21.5%,而同期天然气比重仅为2%左右. 此外,中国国内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并不显著.总之,天然气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尚未上升到能源安全的高度.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扮演了能源市场行为的主要塑造者.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出台了“走出去”战略.1993年底,*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指出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并“赋予具备条件的生产和科技企业对外经营权,发展一批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公司”.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率先在国外启动了几个较小的海外勘探项目. 作为中石油的前身,当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直属国务院,经营方式带着深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烙印,缺乏国际市场经验.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开展基本是政策导向的,很难说有明确的经济利益追求.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首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许多经济部门受到较大冲击,但天然气行业并没有像石油行业那样受到重创.这是由于天然气的运输严重依赖管道,而管网建设投资又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俄罗斯对外天然气贸易主要采取“照付不议”的长期销售合同形式.同时,20世纪90年代,欧洲尚未形成天然气现货市场,更加使得“照付不议”成为必然的选择.这样,俄罗斯无需担心“需求安全”,对于开拓并不成熟的亚太市场没有足够动力.其次,从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俄罗斯长期面临着内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发展滞后.但在20世纪90年代,远东问题并不是俄罗斯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开发东部天然气更像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口号.

中俄关系论文参考资料:

中俄关系论文

医患关系论文3000字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中美关系论文题目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结论:天然气合作背后中俄关系模式探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中俄关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普京谈归还中国4万领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