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渊源论文范文资料 与江西派学术渊源与其诗歌审美追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渊源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11

《江西派学术渊源与其诗歌审美追求》:本论文可用于渊源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渊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江西诗派诗人的诗学思想具有理禅渊源,亦有融通儒释的自觉意识,其学禅特点及融通儒释的具体方式,与黄庭坚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儒释整合文化发展趋势的表现,也是他们选择黄庭坚作为理想人格范式的深层原因.此理想人格范式的选择,使他们的诗歌习惯于抒写抱道自居的平和情怀,这使江西派诗歌审美追求呈现出自在平和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江西诗派;范式;书写;审美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3)06-0000-05

吕本中曰:“元和以后至国朝,歌诗之作或传者,多依效旧文,未尽所趣.惟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抑扬反复,尽兼众体,而后学者同作并和,虽体制或异,要皆所传者一”[1](p.237),吕氏认为,黄庭坚是北宋后期诗坛的理想范式.虽然吕氏之论有过于抬高黄庭坚之嫌,但北宋后期诗坛师法山谷乃不争之事实.此现象成因复杂,历来论者多认为是山谷诗学有迹可寻而致,实际上,根本原因乃是黄氏人格精神契合时代要求.当时,诗人普遍认为人格精神、内在修养对文学创作具有决定作用,在这种文论环境下,江西诗派的选择,透露出他们的诗歌审美追求与黄氏联系紧密.因而,欲考察江西诗派审美范式之选择及其诗歌审美追求,必须对诗人的人格精神,及其内在修养进行探讨.北宋中后期,欲探讨在儒释整合这一文化发展趋势影响下的士大夫人格精神,及其内在修养特点,必须厘清他们与禅宗的密切关系,探明他们融通儒释的具体方式.

一、江西诗派禅学渊源及学禅特点

江西诗派诸人皆与佛教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谢逸、李彭、韩驹、饶节为最.《冷斋夜话》载:“(谢逸)闲居多从衲子游,不喜对书生”[2](p.92).谢逸曾作《圆觉经皆证论序》,亦曾为惠洪作《林间录序》,而《佛祖历代通载》亦载,李彭为大慧宗杲撰写10首尊宿渔夫歌事,其禅学修养亦得到惠洪认可,惠洪以“道人”称之.韩驹则与大慧宗杲交往颇深,《云卧纪谭》载:“待制韩公子苍,与大慧老师厚善,及公侨寓临川广寿精舍,大慧入闽,取道过公,馆于书斋几半年”[3](p.663c).饶节一生经历过从以天下为己任到以解脱为趣尚的人生转变,《老学庵笔记》载,饶节:“早有大志,既不遇,纵酒自晦,或数日不醒,醉时往往登屋危坐,浩歌恸哭,达旦乃下.又尝醉赴汴水,适遇客舟,救之获免”[4](p.20).其后,饶节往邓州依俞彦明,期间饶节参香岩智月禅师有得,遂祝发出家,此后,饶节先后驻锡于杭州灵隐寺,讲法于襄阳天宁寺,俨然成为禅林高僧.

江西诗派诸人与佛教发生关系的情况虽各有差异,但其禅学渊源却有颇多共同处.首先,在佛教师承上,大多出自黄龙派门下.比如,谢逸与惠洪交往颇深,并为惠洪作《林间录序》,李彭为湛堂文准之入室弟子并与大慧宗杲交情颇深,而韩驹、饶节等亦为宗杲交.这使他们的学佛方式,以及所吸纳之佛学思想皆带有黄龙派特点.黄龙派秉承临济宗之峻烈宗风,以“黄龙三关”启引后学,即以“上座生缘在何处”、“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佛脚”[5](p.1108),向参学者发问.三关实际上是导引后学从认识人生虚妄、须臾迁灭入手,转而体悟佛我不二、见道无难,最后明了无心即道之理.铃木大拙认为:“禅存在于个人的一切经验之中”,并指出禅之意义:“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能够洞察该体系的人才能明白其终极的意义.而且洞察所获得的也不是所谓的‘知识’,而是真实的日常生活的体验”[6](p.6).惠南之设三关,目的即是用此新奇峻烈方式,使后学在最初的茫然无措后,能本自个人修行的体验,对超越生死、凡圣不二、无心即道等禅理拥有切身感触,将禅意佛理由学理性的了解与个体修行经验相对接,由此实现禅理领悟上的提升.简言之,此峻烈方式可以加速学理性知识转化为个体经验的过程,让后学将别人所灌输的禅理,通过反思修行经历,转化为自我的切身体验.这也是禅宗一方面言说“佛法无用功处”,另一方面又用超越逻辑思维的方式启引后学的原因.

随着北宋禅宗影响的扩大,文人学佛方式日渐禅宗化,并且随着文人佛学水平的普遍提高,禅宗中人侧重以明心见性、参话头式的宗教体验吸引士大夫.在这种情况下,与禅宗僧人交往密切的江西派诸人,极为强调从个人体验的角度领悟禅理,颇为重视将学理性的了解,转化为亲证后的个体经验,极其推崇无心即道的生存方式.《僧宝正续传》记载:“李彭商老参道于准,师适有语曰:‘道须神悟,妙在心空.体之不假于聪明,得之顿超于闻见.’李叹赏曰:‘何必读四库书然后为学哉!’因此为方外交”[7](p.577b).宗杲之论即是强调道须自悟,即须要拥有自我之切身体验,而李彭对宗杲的赞许,也正彰显宗杲之论深契其意这一事实.《历朝释氏资鉴》亦载:“(韩驹)尝问道于草堂清禅师,致书云:‘近阅传灯,言通意料,颇合于心.但世缘万绪,情习千端,未易消释,须有切要明心处,毋悋指教.’清答云:‘欲究此事,善恶二途皆勿萌于心,能障人智眼文字亦不必多看,塞自悟之门.’子苍得此向导,述意云:‘钟鼎山林无二致,闲中意趣静中身.都将闻见归虚照,养性存心不问人.’师得之大喜”[8](p.246a).草堂善清即以“自悟”导引韩驹,其不看“智眼文字”、不萌心于善恶二途的劝诫,亦是启示韩驹应排除外界干扰,本自切身经验去体验禅理.而韩驹“养性存心不问人”之语,则显示出他对善清训诫的准确理解.江西派重视自我体悟的学禅特点,亦多次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比如,李彭有诗曰:“林深鸟乌乐,花繁蜂蝶喧.此中即真意,何须祗树园”[9](p.620a).即是逍遥自得之境界须由自己所悟得,不必求诸他者的言说.其《渔夫歌》之“潜庵”曰:“积翠十年丹凤穴,当时亲得黄龙钵,掣电之机难把撮.真奇绝.分明水底天边月”[3](p.675a).难以理解之掣电机锋,正是为了使后学能通过这种艰难的参悟而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明了至道无难、只在眼前的禅理.韩驹曰:“佛法本无多,未悟常自责”[10](p.781a),亦彰显了佛法在于自悟的认识.强调从个人体验的角度来领悟禅理的方式,也多次出现在谢逸诗中,如:“紫囊成坏本来空,心悟香严聊尔尔”[11](p.496a),又如:“是身岂无垢,要以道洗湔.傥不念清凉,恐为烦暑纒.虽居土囊口,内热如烹煎.我自悟此理,三伏扇可捐”[11](p.482b).诗中之“心悟”、“自悟”,皆彰显谢逸的观点,即学禅重点在于拥有自我切身体悟,不应仅停留在知识性了解的层面.饶节对此之体认则更为深入,其诗云:“切忌随言因作解,直须见色便眀心等只者若还亲荐得,十万俱现海潮音”[12](p.236b),即是劝诫学者不能因言生解,须具有自我体验方能实现对禅理的深入理解.而饶节衲子的身份,则使其更加重视参悟过程中的瞬间感触对学禅者提升认识的重要性,比如,其诗云:“道人竞寸晷,政以生死故.耽耽鹭闯池,落落鹤警露.瞥然忽中的,优昙濯泥污”[12](p.226a).“闻道裴公纔一喏,便从偃老破三关.人生有限随流去,佛法无多掣电间”[12](p.237b).饶节在实证实悟,以及对参禅学佛重要性的认识上,与深受禅学思想所浸染的谢逸、李彭、韩驹等人颇为一致.这实际上是北宋后期禅林体道特点在文人学佛中的投映.

渊源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江西派学术渊源与其诗歌审美追求为大学硕士与本科渊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渊源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