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经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易经卫礼贤译本通经致用经学特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经学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25

《论易经卫礼贤译本通经致用经学特征》: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经学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易经》卫礼贤译本是《易经》向西方译介进程中里程碑式的译著,出于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对西方文明的彻底反思,以及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深刻考量,卫译《易经》带有明显通经致用的目的.出于译者对《易经》的经学思考,译者采用了以传附经的结构体例和以传释经的解经方法,重在推阐语言文字之外的微言大义.纵观卫译《易经》,译本带有显著通经致用的经学特征.

关键词:《易经》 卫礼贤 通经致用 翻译

一、引言

《易经》在中国数千年的经学时代被尊为“群经之首”及“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自16世纪始,《易经》便被翻译成各种西方文字.在众多的《易经》西译本中,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译本无疑是最受人瞩目的佼佼者.1924年卫礼贤德文版《易经》正式出版,该译本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西方易学史上的新约全书”.为进一步在西方世界传播易学思想,卫礼贤邀请并亲自指导当时著名的德译英专家贝恩斯(Cary F. Baynes)将卫译《易经》转译成英文.1930年卫礼贤去世后贝恩斯和同为汉学家的卫礼贤之子卫德明(Hellmut Wilhelm)继续合作,终于在1950年完成了这项浩繁的翻译工作.贝恩斯根据卫礼贤译本英译的《易经》开启了西方研究《易经》的新时代,成为西方公认的《易经》标准英译本,该英译本曾先后三次改版,并一再翻印,且作为蓝本再被转译成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由此可见卫译《易经》对西方易学研究影响之深远.然而任何一个译本的产生都和译者的学术思想和他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卫礼贤翻译《易经》缘于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情和挚爱,并受到晚清复兴再起的通经致用思潮的影响,译本带有明显通经致用的经学特征.

二、通经致用的复兴

通经致用的思想起源于汉代,并在西汉昌盛一时.后来由于古文字经学的兴起,经学转向史学研究和名物考据,通经致用的思想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晚清通经致用的治学理念才得以复兴再起.通经致用在清末的复兴既是对清初古文字经学(又称朴学或乾嘉汉学)的反动,又是清末社会政治变化之使然.清初古文字经学认为欲求经义必假途文字,因而注重实证考据、名物训诂、校勘辨伪等.经学家们皓首穷经,而不谙世事,逐渐形成了“为考证而考证,为经学而治经学”的学风.{1}清初古文字经学不仅失之繁琐,而且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经学家解读经典固守陈规而鲜有发挥的学风窒息了士人的思想火花,这种沉闷的治学风气在内忧外患的晚晴时代已难以为继,因此其自身的学术弊端促成了通经致用思想的复兴再起.而晚清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则是通经致用思想兴起的又一动因.随着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一些饱读经书的有识之士将经学和救治时弊联系起来,通经致用成为他们改良中国近代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主张“经术正所以经世务”{2}.针对晚晴政府腐朽没落的政治统治,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先驱龚自珍引用《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精神,大声疾呼:“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和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3}力主通过变革来挽救社会危机.晚清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进一步发挥了龚自珍务实的治学精神,明确提出了“以经术为治术”的思想主张.{4}这些进步的学者强调治学的目的在于通经致用,明道救世,学术研究应该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提出匡时济民的方案.出于通经致用的需要,经学家们一改古文字经学“以字解经”的治学方法,重在推阐语言文字以外的“微言大义”,阐发隐含在经文中的救世主张.

通经致用思想的复兴不仅改变了中国学者的学术思想,同时也对酷爱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造成了巨大影响,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缘于对中华文化的炙热追求,卫礼贤和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保持着频繁而紧密的接触,其中包括近代通经致用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前京师大学堂总监劳乃宣等,并拜劳乃宣为师研习《易经》.在劳乃宣的指导下,卫礼贤经过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将《易经》译成德文.卫译《易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认为“卫礼贤翻译的《易经》在西方是无和伦比的”{5}.卫礼贤和劳乃宣合作翻译《易经》是在浓厚的通经致用的思潮中完成的,译者的翻译目的、译本结构和内容,以及解经方法无不深深地印上了通经致用的经学特征.

三、译经目的

1.挽救危境中的中国文化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变革时期,在西方列强不断强化对中国民众进行思想“殖民化”,强行推行西方文化制度和精神的同时,新文化运动思潮也正悄然兴起.新文化主义者将中国的积贫积弱完全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认为:“中国固有文化一无是处,汉字应当废除,国粹应当陈诸博物馆.”{6}在彻底否定中国文化的同时,新文化主义者主张用先进的西方文化取而代之.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曾断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7}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针对新文化主义者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深感忧虑,并开始采取行动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卫礼贤提醒中国人要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虽然有不少欧洲文化的热情赞美者作为欧洲文化的先导和代言人在中国从事活动,但是老的欧洲国家并不愿意把新中国当作完全平等的一员接受到西方文化共同体之中”{8}.为使中国传统文化免于灭顶之灾,卫礼贤和劳乃宣决定合作翻译《易经》,希望通过“翻译”这一特殊的文化传播手段来保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圣人之道得以延续,在异域之邦扩展中华文化的生存空间,从而挽救危境中的中国文化.

2.寻找拯救西方文明的智慧

卫礼贤翻译《易经》和其对西方文明的反省有着密切的联系.卫礼贤将西方文明称为机械文明,机械给西方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腐蚀了支撑西方文明的精神和道德基础.机械文明是“使一切事物机械化的历史,因为它既不需要智慧也不需要力量,所需要的仅仅是熟练的技巧和反复的练习”{9}.对机械过度依赖使西方人逐渐失去了对机器的控制权,而沦为机器的奴隶.机械科技虽日臻完善,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却变得很贫乏.西方文明还具有强烈的扩张性,西方列强对世界各地的暴力入侵和掠夺“无丝毫高尚的情操和美感”{10}.为夺取世界霸权,西方列强展开了激烈斗争,并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使“西方文明发生了可怕的崩溃”,文明的灵魂遭受了永恒的创伤.在反省西方文明的同时,卫礼贤将眼光投向东方,看到“中国智慧成为现代欧洲的拯救者”{11}.卫礼贤将《易经》视为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期冀西方能够从古老的中国文化典籍《易经》中寻找到拯救西方文明的智慧.

经学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论易经卫礼贤译本通经致用经学特征为大学硕士与本科经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经学是什么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