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逻辑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增长实现逻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逻辑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3-03

《中国增长实现逻辑》:本论文可用于逻辑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逻辑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区域经济结构是解密中国增长的逻辑起点,也是寻求公平增长的重要考量,结构和增长的恰合是理解中国高增长奇迹出现的关键,而经济结构扭曲问题的集中爆发则是引导中国进入低增长时代的原因.文章通过对中国特质加以梳理,从中寻求中国区域实践的特征事实和机理逻辑,强调经济结构是区域增长的“深层原因”,更进一步明确省市边界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的适宜空间尺度,要素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空间配置是塑形中国梯度发展格局的根源,结构性必须加以强调.其政策含义在于:中国区域经济应在结构转变中谋求公平发展.

关键词:区域增长;经济结构;空间尺度

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30001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并于2010年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两个大局发展构想安排和资源要素在城市和农村的“二元”配置也相应积累了众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刚性、滞后、地区差序格局固化、二元结构扭曲以及供给和需求失衡等结构性问题,高增长和累积矛盾交错相连致使区域经济产生分化,经济结构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扭曲,这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结构失衡”[1-2].合力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速渐趋向下调整,从“保八”到7.5%的转变预言着低增长发展时代的到来.值得注意的是,增长奇迹及增速放缓并不应被看作是简单的经济周期现象,而是结构作为“深层因素”引致增长过程和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扭曲问题的集中爆发.为其提供“对症”的药方,则需要找到统领全局的结构调整举措,而这一举措需从众多结构失衡之间的关联入手[3].区域协调和以人为本的平衡发展是重要的现实问题,若不注重结构和增长的内生逻辑关系将可能制约发展水平的提升[4].立足现实对中国问题加以审视和研究,增长过程中资源要素在城市和农村的“二元”配置(和要素配置相关)和“两个大局”发展(既和要素配置相关,更和空间尺度相关)自然地成为揭秘以持续高增长为特征的“中国发展奇迹”的关键切入点,需以经济结构转变和调整切入阐释中国区域增长实践逻辑.

一、在结构转变中寻求公平发展

新中国60多年是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60多年,在经济建设层面就表现为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而从阶段性划分,可大致将其概括为“前30年”和“后30年”[2]:前30年,以区域平衡甚至平均的发展思路探索计划经济体系构建;后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渐进式改革谋求经济转型.但归根结底是在“效率和公平”这两大社会发展目标之间权衡,“效率和公平”是纠葛于中国增长过程最为重要的论题,也是区分增长和发展内涵概念的本质,可归纳为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实则体现的是结构和增长的恰合问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平衡发展选择在初期解决了阶段性发展受阻难题,但时至当下,扭曲的结构积累已使得矛盾凸显,可持续的题解需要在结构和增长的内生关系中寻求.

强调社会公平, 政府已将平衡发展纳入发展考量,并认为“这些目前已经见到成效” 2013年9月10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和国际企业界人士交流时称,中国选择的策略是突出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之和稳增长结合起来,“这些目前已经见到成效”.,调整经济结构是其实现途径.只是在当下,“中国的经济结构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中国失衡经济研究给出了诸多现实证据,诸如投资主导下的消费压抑、城市和农村的分割和差距、地区的东中西部格局等过度的、扭曲的非平衡表现被认为是“结构失衡”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关注[2, 5].中国区域发展的失衡现实是促使我们将研究视角关注于结构的重要诱因,但我们不仅仅关注那些已被称之为失衡的结构,而是将结构视为引致增长的深层次原因予以在增长解析中加以重视,也更为关注其增长本源性,从结构的转变中寻求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逻辑:以结构变化寻求高增长的来源,用扭曲的结构现实来解释放缓的经济增速.明确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时代的转换,“增长不等于发展”将有助于对中国经济的基础理解,也将有助于失衡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我们对结构的强调最为根本的是对公平的追求,“公平之路如何实现”?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因地区偏向和城市偏向的战略安排导致的要素市场扭曲、城乡分割、通胀压力增大和收入分配失衡恶化等经济结构问题对发展的阻碍和可能的不利引起政府的反思,因而更加重视平衡发展的提法[6].平均、平等、平衡等概念的内涵逐渐清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实践已证明,想要以“平均”的想法化解区域增长问题,实难如愿,只有在不断向下分解中理清增长逻辑,才能为“公平”的目标提供理论基础,保障平等权利的获得和平衡发展的实现.明确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空间路径和识别不同地区的结构效应差异是我们的研究主旨所在,并提供区域经济结构适宜性的评价标准.我们从区域经济结构解密中国增长实践逻辑,具有多视角性:从空间看,是主题研究的区域对象边界和区域内、外的二维度,须纳入多层面的经济内容.从时间看,则强调结构和增长关系的阶段性和演化特性,和区域相结合就表现为时空演化过程;增长实现解析更是在理论上提供了供给视角和需求视角的经济分析框架.基于此,明确了增长主题下的经济结构概念,认为不同经济结构可以通过投资、消费和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并影响经济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变迁.在经验实证中强调区域经济的供给决定性和需求决定性之差异,通过测算和识别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对经济结构作用于区域增长的空间路径和区域异质性给予分析,得知区域“块块”平衡增长过程的实现并非孤立的系统,在不损失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对公平的帕累托改进是我们对经济实践的期望.平衡发展是其目标,结构和增长的协调为其途径,其中,财政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

二、区域经济增长:特征事实和机理解释

转型经济可用于总结中国60年发展历程,以渐进式改革为路径的经济转型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导向性作用并在探索性实践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适应.农村和城市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了区域的增长驱动力,从人口的自由流动到严格户籍制度的形成再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催生人口流动、二元壁垒出现裂痕,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逐渐形成并具有“单向性” 资本和劳动力在宏观区域间自西向东流动的趋势早已形成;当然,在近年的人口结构转变和劳动力工资调整过程中,一些研究者也逐渐开始关注于“回流”问题,要素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得到重视,只是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利弊仍待商榷..结构变化引致了经济发展过程,在被动或主动的改革调整中推动经济增长;和此同时,各种问题和矛盾快速显现,城乡分割、东中西部差序格局、资本和劳动配置不合理、投资消费失衡、农业发展陷入困境等诸多问题警醒着我们“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 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0日01版)评论员文章《难走的路是上坡路》..总体看,人口要素结构变化和土地要素价值重估 1987年4月,土地使用权可有偿转让,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通过使用年限的方式得以分离,随后1988年“深圳第一槌”和“土地使用权可依照法律规定转让”的宪法修订案给予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根本性变革,这成为土地要素逐渐得以流通的制度基础.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协调发展,结构的适宜性就更为我们所关注,不论是忝列“奇迹”的高增长,还是对未来持续增长的索求,经济结构成为链接中国经济过去和未来的关键.正如陆铭所述,“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人不仅需要知道来时的路,还需要选好未来的路”[7].结构效应在区域增长中的表现需要得到强调 结构是决定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也就要求增长需实行结构改革,这是结构主义者从结构分析中得到的重要政策结论.,厘清增长内生逻辑就需要以现实为基础.

逻辑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中国增长实现逻辑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逻辑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逻辑思维训练500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