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生死观论文范文资料 与走出生死观教育的误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生死观范文 科目:期末论文 2024-04-09

《走出生死观教育的误区》:本论文为您写生死观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刘老师认为士不可辱也不可杀,否定了“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实际上也就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否定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已经走入了贪生怕死的误区.道德与法治(原思想品德)课应该进行正确的生死观教育,不能把学生引导到贪生怕死的“泥潭”之中,应该尽快走出生死观教育的误区.

关键词:生死观教育;传统价值观;误区

曾经在某刊物上看到刘老师《“士可杀而不可辱”新解》一文.文章说,在教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时,他引用了“士可杀不可辱”这句古语,遭到学生的质疑和反对.学生的观点是:“士可杀不可辱”中的“士”没有认识到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在生命健康权和名誉权这两项中选择,我们应该选择生命健康权;一些中学生自杀,很可能受到了“士可杀不可辱”思想的毒害;韩信在“被杀”或“被辱”间选择了“被辱”,才会有后来的丰功伟绩;生命健康不存在了,名誉等都失去了意义;“士可杀不可辱”是不热爱生命、不尊重生命的表现.最后刘老师总结道:这句话强调,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名誉,但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刘老师认为士不可辱也不可杀,否定了“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实际上也就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否定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这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已经走入了贪生怕死的误区.

“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出自《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进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等其刚毅有如此者.”意思是说:“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等他们的刚毅就是如此.”可见,这句话说的是“儒者”的“刚毅”品格,也反映了“儒者”的生死观.所谓“刚毅”,就是刚强坚毅、不肯屈服的意思.《论语》中多次提到刚或毅,如“刚、毅、木、讷近仁.”“毅,强而能断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为了“仁”可以去死;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为了“义”可以去死;开国领袖则主张:“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些生死观都是“士可杀不可辱”精神的反映.

“士可杀不可辱”强调对人格尊严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尊重,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具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正是依赖这种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才历尽艰辛走过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然而,时至今日,学生却学会了“质疑和反对”,教师也有了“新解”.这到底是我们的悲哀还是喜悦?我们到底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怎样的生死观?这是作为教师应该搞清楚的问题.

“士可杀不可辱”是说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人的尊严属于人的精神,人的生命是指人的肉体.精神和肉体相比,自然是精神更重要.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人的精神,无异于行尸走肉.学生认为,生命健康不存在了,名誉等都失去了意义.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一个人的肉体可能不存在了,但是其精神则可能永存,这就是所谓的“永垂不朽”.刘老师对“士可杀不可辱”的理解是:“这句话强调,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名誉,但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事实上,为了名誉、荣誉、尊严等,我们完全可以以身赴死.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主动选择死的人,他说:“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偷生.”我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主动选择去死的人.正如郭沫若所说:“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为真理和正义而选择去死的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如此.生命健康权是指人享有自己的生命不被非法剥夺、不被他人伤害和身体健康不被损害的权利;人格尊严权是指公民的肖像不受非法侵犯、名誉不受非法侮辱、荣誉不受非法剥夺、姓名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可见,“士可杀不可辱”只是强调人的尊严(即精神)比生命(即肉体)更重要,与人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不是一回事.我们对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就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要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也要正确对待“死”,当祖国需要时,当真理和正义需要时,能够有勇气以身赴死!

“士可杀不可辱”是珍惜生命的最高境界.什么是珍惜生命?那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士可杀不可辱”说的是“可杀”,不是“自杀”.意思是,即使对方杀了我,也不可侮辱我.这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宁折不弯的豪气、大义凛然的正气!人的肉体是渺小的,而不可辱的精神却是崇高的,能够做到“士可杀不可辱”的人,就是最珍惜生命的人!有的学生自杀,绝不是受了“士可杀不可辱”思想的毒害,恰恰相反,如果学生真的具有了“士可杀不可辱”的刚毅品格,那就绝不会选择自杀,而是选择有尊严地活着.可见,“士可杀不可辱”不是不热爱生命、不尊重生命的表现.我们对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就要教育学生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具有视死如归的胆量和气魄!

“士可杀不可辱”与忍辱负重并不矛盾.“士可杀不可辱”是一种刚毅的品格,“可杀”是不怕死,这样的“士”决不会贪生怕死.学生认为韩信在“被杀”或“被辱”间选择了“被辱”.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家喻户晓.当时的韩信,完全有能力杀死侮辱自己的恶霸流氓,而不是自己“被杀”.如果韩信与恶霸流氓动起手来,就会陷入不必要的纠缠之中,所以韩信才没有动手.这个故事说的是韩信忍辱负重,决不能理解为韩信贪生怕死.与韩信的故事类似的,还有司马迁受辱的事例.司马迁被陷害入狱,遭受宫刑.这种刑罚对男性的自尊是一种极大的伤害.遭受宫刑后,如果司马迁选择自杀,那才是一种耻辱.面对伤害,司马迁也是忍辱负重,终于编写出了历史名著——《史记》.可见,“士可杀不可辱”与忍辱负重并不矛盾.我们对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就要教育学生不能逞匹夫之勇,更不能悲觀厌世,遇事要沉着冷静,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也要爱惜他人的生命,积极锻炼自己具有忍辱负重的优良品质.

“士可杀不可辱”!我赞赏中华民族的这一优秀品格,也希望我们的学生拥有这样的“刚毅”品格!因此,道德与法治(原思想品德)课应该进行正确的生死观教育,不能把学生引导到贪生怕死的“泥潭”之中,应该尽快走出生死观教育的误区!

生死观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走出生死观教育的误区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生死观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死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