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意愿论文范文资料 与前苏联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的教训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意愿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2-06

《前苏联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的教训和》:本论文为您写意愿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导致前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很多,在党内建设上的失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党员意愿表达是党内的基础.前苏共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经历了党员意愿受到尊重、备受压制和党员意愿无边界表达三个阶段.中国应借鉴前苏共的经验教训,在党员意愿表达上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制不动摇,正确支持引导党员的意愿表达.

关键词:前苏联;党员意愿表达;教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D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6-0052-04

前苏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早的无产阶级执政党,但在执政74年之后却失去了执政地位.众多研究文献都把党内缺失作为导致前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党员意愿表达是党内的基础.在前苏联的历史中,既有党员意愿得到尊重的时期,也有党员意愿表达受到压制、党内进行残酷斗争的时期,更有盲目推进化改革导致党员意愿无边界表达、党内生活混乱的惨痛教训.深入总结前苏共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的成败得失,对于加强和改进我们党的建设,发展党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列宁时期苏共党员意愿得到应有尊重

列宁在严酷的环境中建党,坚持把集中制作为党的基本的组织原则,在强调集中的同时尊重党员意愿,形成了一些尊重党员意愿表达的体制机制,推进了党员意愿表达.

(一)确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明确了党员意愿表达的制度基础.列宁指出:“我们在自己的刊物上一向坚持党内.但是我们也从未反对党的集中.我们主张集中制.”[1]俄国社会工党第一次代表会议通过《党的改组》的决议规定:“代表会议确认集中制是不容争论的,认为必须实行广泛的选举制度,赋予选举出来的各机构以进行思想领导和实际工作领导的全权,同时,各机构可以撤换,它们的活动应广泛公布并应遵守严格地做工作报告的制度.”[2]列宁认为,“党组织应当是统一的,但是,在这些统一组织里,应当对党内的问题广泛地展开自由的讨论,对党内生活中各种现象展开自由的同志式的批评和讨论.”[3]十月革命之后,面对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武装斗争的严酷环境,列宁虽然更加强调党的集中和统一,但仍然支持党内党员意愿的表达.俄共(布)八大把“指出苏维埃组织和党组织的错误和缺点”作为党和苏维埃报刊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俄共(布)九大提出:“在党内生活中必须更广泛地开展对党的地方机关和机关的批评.”1921年俄共(布)十大指出党内要实行“工人制”,并就党员意愿表达问题专门指出要保证全体党员包括那部分最落后的党员都应该积极参加讨论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法,为党员意愿表达提供实现渠道.列宁在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实践中,提出并建立了诸如集体领导制度、党代表制度、党内监察制度、党内讨论制度以及发行党内讨论专刊等有助于党员意愿表达的体制机制.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决议,决议指出:党内的工人制“能保证全体党员甚至最落后的党员都积极地参加党的生活,参加讨论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且积极参加党的建设.”[4]在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共(布)专门出版了不定期的《争论专页》和专门文集,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党内批评,讨论有关党的战略、策略以及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列宁主张党的监察委员会与党委会能平等地行使职权,监察委员应“出席政治局每次会议”,不顾情面地“提出质询,检查文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5].

(三)在各项制度的支持下,党员意愿表达较为充分.列宁主张从到基层,凡属重大问题都要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专断.列宁指出:“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间接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6].在列宁时期,党内的不同意见经常进行公开讨论,党的各项决策都在辩论中得到明确、得到认可,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列宁时期苏共党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争论中找到佐证.从十月革命前至列宁逝世,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重大决策、每一个历史过程,都伴随着重大争论,“其中包括1917年4月党代表会议上围绕《四月提纲》的争论;围绕参加不参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会议’预备会,要不要立即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争论;要不要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分享政权的争论;要不要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争论;1918年、1920年围绕要不要在国营企业内实行一长制和其他一些国内问题的两次争论;1919年关于要不要实行红军正规化、要不要任用旧的军事专家的争论;1920年、1921年围绕转变农村政策实行粮食税的大讨论;1920年底、1921年初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1922年在讨论成立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时在民族政策问题上的争论等等.”[7]在这些争论中,列宁充分尊重不同意见者表达意愿的权力,把说服的方法作为解决党内争论的主要手段,而没有用简单粗暴的组织手段.例如,在针对布哈林的问题上,列宁指出:“在单独媾和问题上同意见背道而驰的同志,严厉责备,并认定分裂不可避免,这是十分自然的.这都是党员极正当的权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8]

二、列宁之后苏共逐步压制党员意愿表达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继任者虽然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细化了党内认知,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论断,但在实践中党员意愿表达却受到了打击和压制.

(一)组织上加强集权,形成了个人专断的权力运行机制.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逐渐削弱甚至取消了党员代表大会、委员会乃至其他党内领导同志的权利,形成了个人专断的党内权力格局.斯大林身兼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数职.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是总书记兼多种职务,集多方面权力于一体.与此同时,个人崇拜的盛行、干部自上而下的委任制、接班人的指、干部职务终身制、党内干部的近亲繁殖等进一步加剧了党内的集权.戈尔巴乔夫曾经说:“总之,第一书记是一种特殊现象,是政治体制中的关键人物.他的职位和巨大权力不是人民给的,也不是差额选举的结果,而是莫斯科——苏共政治局、书记处、总书记本人——给的.这就是第一书记地位的薄弱环节和自相矛盾之处.每个人都很清楚,只要上面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他就立刻失去权力和职位.”[9]

意愿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前苏联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的教训和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意愿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意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