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寻绎论文范文资料 与原始要终和学贯中西理论寻绎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寻绎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08

《原始要终和学贯中西理论寻绎》:此文是一篇寻绎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姚文放教授的《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感应晚近中西文学理论变局而动,既有相关文学理论知识范型的梳理和开掘,又有人文学科浓厚的价值论诉求,两者相得益彰,势必会对当前中国文学理论话语的重建产生深远的学术影响.

【关键词】姚文放;《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中西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的学科焦虑和当代重构是世界性的学术现象,学科焦虑和学术困境、突破困境和重构理论相伴而生,共同表征着中西学者知难而进、勇担学术使命的心灵历程.由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文化层面的断裂和交杂,以及中西古今文化观念的超时空汇集和扭结,中国当代学者面临更为复杂的学术语境,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要想实现浴火重生、华丽转身,谈何容易.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发行了姚文放教授《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以下简称《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一书,该书在这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建树.《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全书共40余万字,除引言外,共设18章,分别探究了晚近文学理论由形式主义向历史主义“外转”所显露的九大“面相”,即问题、观念、概念、论争、理论、方法、基础、动向和宗旨等.

晚近以来,中西文论均存在由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思想转向,《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立足于文学理论从“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的学术语境,原始要终,兼顾中西,深度剖析了此转向的内在机理,有力回应了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问题.该书既展示了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清晰图景,又指认了新潮理论学说间的隐秘牵连,还评估了其潜在的学理意义和未来的学术走向,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启悟颇多.笔者认为,该书在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上有以下特色.

一、作者将文学理论学术史的整体观照和文学理论思想格局的具体呈现结合起来,在经纬交织的学术态势中寻绎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总图貌

作者抓住“文学性”这个关键词,描绘了百年文学理论追寻现代性的学术历程,并经由这个学术历程本身所显露的文学理论“向外转”的趋势,来具体分析此种转向所带来的真容.如在概念上,作者描画了文化政治的诸种形态和精神表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由此造成的“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同时,作者还注意到“向外转”的大势所牵动的文学理论思想变局的复杂多样性,并给予多维的具体呈现,而不是做简单化的處理.又如在文学经典的论争上,作者在探析了文学经典之争所体现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交替嬗变的迹象之后,指出“约翰·杰洛瑞、哈罗德·布鲁姆和乔纳森·卡勒都表达了在经典建构问题上回到文学和美学、保持一个文学和美学焦点的诉求”,由此展开具体的个案剖析.如此一来,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整体观照和具体呈现得到辩证统一,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语境上的宏大视野,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细节上的学案支撑,两者相融合确保了话语表述的论证力量.再如,《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在探讨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时,既揭示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审美文化的逻辑进路,又以此为背景,具体探究了伊格尔顿、舒斯特曼和韦尔施对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理价值.正如作者概括的那样,“在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不长的时段内,这三位不同国度、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理论追求的学者的美学研究发生了交集等其中必有道理在,必有规律在,必有其留驻当代美学史的学术意义在”.读罢作者对此的异同辨析,笔者受益颇多.

二、在晚近中西文学理论“向外转”的学术语境中注重彰显中国针对性问题

文学理论的学科焦虑和重构;中动是中西学人的共同境遇,在全球化语境中,中西学界有了更多的思想交集、更大的对话空间.对中国文艺学界来说,《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了鲜明的中国经验,“这也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和着力之处”.该书不仅在中西思想资源的辉映中分章节探讨了“文学性的变异”“‘理论’的横空出世”“文化政治的兴起”“文学经典之争”以及“话语理论的新视野”等九大“面相”的文论议题,而且针对相关度和紧要度,从“文化政治的中国问题”(第六章)、“文学经典之争在中国”(第七章)和“中国当代文论中的话语问题”(第九章)等角度做出了具体深入的研讨.特别是对“中国当代文论中的话语问题”,作者判断话语理论在中国文论界的回响是对“失语症”问题的争论,通过分析,作者指出争论各方的“共同之处”,“即它们基本上未涉及话语的权力问题,虽然讨论后期也有学者关注相关问题,也试图用福柯的话语理论来加以阐释,但总体上并未深入话语深层的权力问题做进一步的审视和考量,所以这场争论只是停留在是否‘失语’、如何‘重建’之类操作层面上,而未进入本体层面,故入理未深”.笔者一直关注“失语症”问题的讨论,认为作者的判断和分析是令人信服的.稍加反思可以发现,西方话语理论衍生于语言学和文化政治的学术语境中,得益于福柯由知识话语“考古学”向权力话语“谱系学”的理论拓展,而中国话语学说往往胶着于“失语症”的诊断和疗救,一味苛求民族文论话语的重建使命,故而漠视了话语背后的权力宰制.如果说,作者上述拟设的节题是对文学理论“向外转”所触发的具体论题的针对性分析,那么,全书的最后一章即第十八章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理论诉求及其嬗变”为题则是统观全局,总结性探析了“政治理想诉求”“审美理想诉求”和“文化理想诉求”等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生成背景和价值诉求.带着中国问题走进西学语境,再从西学回归中国问题,应该是中国人文学者基本的思维路线.

三、在学术研讨的方法上,《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学理内涵和相应的学术方法是密切关联的,特定的学理内涵需要特定的学术方法使其浮出水面,厘清其特有的“深层隐蔽的知识*”,恰如福柯提出的“知识型”概念.由于《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探究对象是晚近中西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及其学术意义,因此,该书的学术方法——历史和意义的双重还原方法也值得关注.任何重大的理论转向必然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其转向的微妙思想信息必然深潜在历史的根系上,只有探知理论转向的深邃历史文化语境,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其思想脉动和内在精义,否则就会因远离历史的整体性而丢失了思想的逻辑性.进而言之,唯有建立在历史还原基础上的意义还原,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本义和引申义,并因此判定理论转向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启示价值,也唯有如此,中西古今的文论对话才可能是建设性的学术建构,否则,就会因“所指”的淡出、走失而沦为“能指”的语言狂欢.虚假的语言狂欢本质上只是“独自”.

寻绎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原始要终和学贯中西理论寻绎为关于寻绎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寻绎的意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