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落地生根论文范文资料 与草籽要到草原落地生根(创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落地生根范文 科目:学位论文 2024-04-12

《草籽要到草原落地生根(创作)》: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落地生根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作为一个短篇小说的制造者,单就工龄来说我也勉强称得上“资深”老工匠了.

二十多年前,二十岁的我在《草原》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狗娘养的狐》时,责编谷丰登先生在编者按中写道:等一个毛头小子竟然能写出如此雄浑大气的作品,为此我们编辑部特意给作者的所在单位打了电话,核实了情况,证明小说确是出自他手等最后老先生为内蒙古文坛发现了我这个“毛头小子”表达了激动,并对我寄予了殷殷厚望.时隔多年,今天的我应《滇池》之约写下这篇创作谈时,一种时过境迁的沧桑感浮掠心头,当年那个误打误撞闯进文学的“愣头青”已然辜负了谷先生的期望,仅聊以安慰的是,我对于文学的虔诚痴心未改,二十几年来还在马拉松式的跑道上踽踽而行,无论烈日炎炎或暴风骤雨.

若要梳理一番自己的创作,就要先梳理一下自己这半生的生活,因为这些小说故事都源于我的三个半故乡——内蒙古蒙汉杂居的科尔沁、大东北城乡、游牧的呼伦贝尔,和使鹿鄂温克、狩猎鄂伦春人栖息的大兴安岭,前三个是我真正生活过的地方,而后者只是我为探知蒙古祖地时常主动接近那里,权作半个心灵家园.

那个遥远的科尔沁哲里木盟,曾经是清代著名的孝庄皇后、大将军曾格林沁的故土,清末民初,大量汉民涌入,王公放垦,匪盗横生,张作霖等军阀一度把昔日的丰美草原当做了军备粮仓,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奋起保卫蒙古人的家园,最终战死沙场等小时候我就是听着这些科尔沁的故事懵懵懂懂长大.等我记事时,家乡已是荒沙漫漫的沙坨子和一望无际的苞米地.而我的村庄除了为数不多的老人还偶尔操持蒙语,基本都成了平卷舌不分的辽宁口音的汉人.村庄的生产队长不是姓王就是姓张,在农村土地包产到户之前天天用大喇叭呼喊着社员下地种田.《苞米,苞米》的故事在那时的乡村里俯拾即是,翻着死鱼眼睛的崽子都是地主富农家的孩子.有一天公社传来为他们平反的消息,所有贫下中农都哭了:“凭什么给他们平反,不吃(耻)人类的臭狗屎们,以后我们还怎么活?”可是不久,让“臭狗屎们”欢天喜地的事情接踵而至,以至于属于贫农的优越感彻底没有了,再不能随随便便把他们绑起来游街,让他们撅腚在田间给广大社员解闷,直到许多年之后,他们又翻身做了“地主富农”,而贫农依旧还是贫农.当然,这个村庄和中国更多的乡村一样,有悲有喜,有声有色,我写的很多乡村故事都源于这里.

可少年的我命运多舛,五岁丧父,十岁时母亲撒手人寰,我不得不随同两个早已出嫁的姐姐迁徙到科尔沁腹地,那里的村庄和我出生的汉地一样遍野黄沙,可不同的是,村民不仅嚼着沙子种地,还在沙地里寻找草根放牧牛羊,而且他们的话语滴里嘟噜,这些语言我似曾相识——在父母亲的嘴里听说过,却一句不懂.他们以牛奶制品和炒米、荞面为主食,满街飘荡着牲畜的膻味和钉马掌发出的叮叮当当.牧业生产队里,春天的人们在忙着劁牛骟马,几个皮匠正将熟好的牛皮制成牛马具挂满墙壁.夜晚,全村人拥挤到一个破落昏暗的黄泥土屋里听瞎眼睛老头弹着胡琴说唱乌力古尔(古书)等这一切使我感到陌生而新奇.那顺乌力塔的姐夫把我领到小学校面见校长,校长用蒙语问了我 1+2等于几,我知道等于 3可我听不懂他的语言,校长瞪了瞪眼睛:“意乐根家系(汉人家伙)!”姐夫解释说:“比歇比歇,嗯巴蒙古伦浑(不是不是,这也是蒙古族).”校长大手一摆,姐夫只好又领我回来,赶上一辆马车送我到汉地去读书.从此我便年年像候鸟那样在科尔沁农、牧区两地飞来飞去:到出生地附近的公社小学读书,寒暑假再回那个叫“骆驼昌”的蒙古村落.这个异乡村落给我的不仅仅是养育,我感恩它在于——它在我少年的时候便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惊奇地认识到,世界上的村庄并非一样:说着完全不同语言的人,他们的习俗千差万别,情感表达大相径庭,而生活却同样丰富多彩.我后来写的很多科尔沁蒙地小说——《到哪儿去,黑馬》《羊圈里的弟弟》《骆驼香脂》等都是出自那里.

十八岁后,初中毕业的我不想安分守己在村庄务农,一天早上背起行囊告别养我长大的姐姐去东北打工,我身无分文只有一身臭力气,就凭着一双黄胶鞋走过了许多东北城镇,做过很多苦力和最底层的工种.一次最强的劳动是,我和两个工友两小时卸下 50吨火车皮的水泥,回去还要骑行十公里的自行车,结果路遇瓢泼大雨,筋疲力尽浑身热汗的我被冷雨淋透,一时感冒高烧,不知怎么爬回的居住地等这个包罗万象的大东北被我视为第二故乡,它教会了最底线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当然也有淳朴憨

直和行侠仗义.辛劳之余,我听到不同的工友讲的不同的民间故事,主角多为土匪、盗贼、 ,和淘金者,那些“人为财死”、“底层宿命”、“男盗女娼”、“快意恩仇”照亮的是芜杂人性和人生百态.而我更被那些东北硬汉的精神所吸引,后来写下了《赌客》《血洒巴河寨》《十七颗弹片》《天狗种月亮》等一批东北小说,并以此起家开始了写作生涯.

转眼二十五岁.那年我突发奇想,为了改变一文不名的境遇一路向北来到了呼伦贝尔,“草籽还是要到草原落叶生根”——如我所愿,海拉尔这个游牧业包围的小城着实养人,我在一家店铺里租了两节柜台做起小买卖,没想到生意顺风顺水,只短短几年便使命运扭转.这里最接近蒙古祖地,出城就是辽阔的草原和条条大河,牛羊成群,蒙古包簇簇,而游牧人自由自在于马背上驰骋等一种血脉的寻根,一种民族情感的苏醒,一种文化认同的溯源,让我深深沉醉在这片沃土高原.这使我想起了贫瘠的科尔沁,我那黄沙遍野的故乡何曾不是这般“风吹草地显牛羊”的模样,可曾几何时,它被异化了、荒芜了、丢失了等而我自己就像科尔沁故乡一样,是被蒙古母亲丢失的孩子等我满含热泪写下诗句:

第一次听到长调

听到九曲回肠的蒙古民歌

我就知道我的血液属于这浩荡奔淌的河流

而我的心灵属于这夺人魂魄的音韵

语言也隔离不了血脉呀

丢失多年的儿子

总能一眼认出母亲

第一次听见你的呼唤啊

我低下头来无声地哭了

在呼伦贝尔,二十载时光如一日,我不再勤奋地写作小说,而是如醉如痴地去往草原深处,饮酒作诗,采风牧羊,我就像一匹撒欢的野马四处奔跑,心灵从未如此释放,如此宽阔.然而,呼伦贝尔也绝非世外桃源,洪流之下无净土,当它丰厚无比的地下矿藏被人类发现,它的安详和宁静的神话也终将被打破等而一个比牧草还弱小的诗人能为它做些什么呢?只有眼睁睁看着它被工业的屠刀切割,被挖矿的巨铲蹂躏等而我只能用一支软弱无力的笔去书写草原最后的寓言,祈愿长生天睁开慧眼,不要再将呼伦贝尔变成另一个科尔沁等我写作《寻找巴根那》,写作《伯父特木热的墓地》,写作《骑手嘎达斯》,都是源自内心的眼泪.

呼伦贝尔境内的另一片宝藏便是大兴安岭,却在十几年前终于被开发殆尽,政府开始号召放下油锯封山育林.可是原始山林并非原住民砍伐光的,野生动物也并非他们捕猎没的,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却没处可讲等使鹿鄂温克人下山了,狩猎鄂伦春人交出了 改为农民.一切都归罪于时代的变迁,又一个独特群体需要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和农耕民族大一统了等

如今的使鹿人和狩猎人后代没几个会讲自己的语言,一张嘴就是东北方言捎带脏话,民族传统和独有文化荡然无存.《把我送到树上去》的别佳,在真实生活中没“操”字不张口,可他面对现实的苦闷和无奈又能向谁倾诉?还有《鹿哨》里的丘克,《父亲狩猎归来》里的父亲,《六叉犄角公鹿》里的吉若(我的其他几篇森林小说主人公),他们都本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却被现实的重拳打败了等

以上就是我的三个半故乡,我的三个半母亲.是她们用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赋予了我波澜荡漾的生活,和无尽的文学滋养.作为一个小说制造者,我能做到的只是尽我所能,在这大海中掬几瓢水制成拙作.如果说这些故事还能让读者耐下性子读完的话,那还要感谢我的师傅.每一个工匠都有自己的师傅,写作者也不例外.为此我把几个顶顶重要的名字写下来,以示敬意,他们是: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胡安·鲁尔福、巴别尔;大名鼎鼎无人不知的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卡夫卡,还有中国的余华,以及名不见经传的东北作家刘国民.

责任编辑 包倬

落地生根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草籽要到草原落地生根(创作)为大学硕士与本科落地生根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十大最贵多肉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