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响堂样式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响堂样式的特征与形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响堂样式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03

《论响堂样式的特征与形成》:本文关于响堂样式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内容摘 要:本文通过对响堂山石窟的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分期结论并总结其不同的特征.进而通过对响堂山石窟与东魏-北齐其他石窟的比较,发现东魏-北齐初年响堂山石窟的独特性极为鲜明,到北齐中期以后,响堂山与其他地区石窟特征趋同,形成所谓的“响堂样式”.而这一变化过程正是高氏家族由“胡化”转为“汉化”的最好证明.

关键词:响堂山石窟;样式特征;胡化与汉化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5-0058-06

On the Emergence of the Style of the Xiangtangshan Grottoe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Ces

TANG Zhongm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ypes of the Xiangtangshan Grottoes, makes conclusions about the date of construction, and ends with a summary of the grottoes features. A comparison of these with other grottoes constructed between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shows that the ces of the Xiangtangshan Grottoes exhibit some peculiar qualities, and that the features of the ces became the same as those found in ces in other regions after the middle Northern Qi period. This process of change well verifies the shift from foreignization to Sinicization by the Gao family.

Keywords: Xiangtangshan Grottoes; features and styles; Siniciz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由北响堂山石窟、南响堂山石窟和水浴寺石窟(俗称小响堂石窟)三部分组成.根据文献记载和石窟碑刻记录,它们是由东魏-北齐时期的最高统治阶层——高氏家族及其重臣开凿、供养的.

关于以响堂山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及其造像的样式特征,前代学者多有涉及,如陈明达先生就认为:“现在治雕刻史者,已公认北齐石窟雕刻艺术,是自北魏向隋唐过渡的形式.”[1]陈先生又指出,北齐(造像)风格与前大不相同,“这种形式是与前期迥然不同的新形式.与前期相距最多十余年,决非逐渐蜕变,而是骤然产生突变,且传播极快等是应予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1]4.丁明夷先生通过列举响堂山石窟造像所表现出的各类新样式特征后认为:“从龙门、巩县到响堂山石窟,洞窟形制、装饰纹样乃至造像样式,都有不少明显的差异.这就是所谓‘北齐样式’.”[2]他特别强调了响堂山石窟所反映出的新特征,并称之为“响堂样式”.张惠明也探讨了响堂山石窟、驼山石窟中的造像样式反映出的从魏晋第一个开窟造像高峰至唐代第二个高峰之间的过渡特征[3-4].但前述学者们都没有较详细、系统地论及响堂山石窟所代表的“北齐样式”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响堂山石窟的分组和分期排年,归纳其样式特征,并通过将其与东魏-北齐时期其他石窟的特征比较,分析响堂山石窟样式特征的形成过程.

一、响堂山石窟的分组与分期

(一)分组

响堂山石窟现存11个主要洞窟.其中北响堂北洞、中洞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如均为前室后壁开三明窗的中心柱窟(图1),帐形龛及楣内饰火焰纹的圆拱龛,着通肩袈裟的坐佛,身姿扭动、披帛体侧飘扬的胁侍菩萨,着甲胄、身体平板的力士,主尊有卷草纹、火焰纹、重环纹等的背光,等等.同时它们又有不少差异,比如虽然都是中心柱窟,但北洞只有中心柱后甬道低矮,而中洞的三面均为低矮的甬道等.

北响堂南洞是方形的三壁三龛窟,窟内各龛为帐形龛.其中,一铺七身的造像组合及尖楣圆拱龛形是新出现的特征.菩萨身躯明显呈筒状,披帛和璎珞趋向简化,与北洞、中洞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南响堂第1、2窟都是后甬道低矮、前室后壁开二明窗的中心柱窟,均有一铺五身和七身造像组合,在造像特征、装饰纹样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一致性.结合这些特点,再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布局、位置,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它们是一组双窟.

南响堂第3窟整体尚未完工,各方面特征不明显.

南响堂第4、5、6窟均为方形的平顶佛坛窟,佛像以披垂领式袈裟的坐佛为多,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南响堂第7窟和水浴寺第1窟,虽然窟形、龛形不同,但是其粗壮丰满的造像、素面重环的背光和卷草纹中饰摩尼宝珠的头光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综上,我们可以把响堂的11个主要洞窟分为下列几组:北洞为第一组,中洞为第二组,南洞为第三组,南响堂第1、2、3窟为第四组,南响堂第4、5、6窟为第五组,南响堂第7窟和水浴寺第1窟为第六组.

(二)分期

在上述分组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各组特征的比较,进而探讨其发展演化的规律和相对年代.

响堂样式论文参考资料:

堂吉诃德论文

结论:论响堂样式的特征与形成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响堂样式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响堂样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